课件多媒体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容量方面居功至伟,在呈现知识的形象性方面传统的板书板画更是难以望其项背。很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几乎都已经离不开课件了。但课件教学并不适用于每一节课,我们必须清楚课件的利与弊,认真分析讲授的内容适不适合用课件,甚至一节课当中也不是全部的内容都适合用课件,那么,哪些知识适用,哪些知识不适用,我们必须搞清楚。
课件的优点不再赘述。笔者认为课件有如下的缺点:
1.课件与板书相比,没有人情味。我们拿粉笔边画边讲,语言与画面的进度高度统一。二者的高度统一非常有利于学生听讲,也更容易理解。老师也更容易融进师生组成的教学气场之中,更容易在精神层面走进学生的心灵,甚至感动学生。而使用课件,老师的语言会与画面的呈现隔离,老师只是轻点鼠标,好似旁观者,与整个教学气场脱节,学生被孤立,老师的努力无法很好地彰显,会有一丝生硬的感觉。
2.课件与板书相比,发散性差,可假设的空间相对较小。有时我们讲解一个知识点,会从多个角度切入,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板书灵活性强,板擦一擦,条件一换,即可实现角度之间的切换。课件虽然也可以实现,但制作过程耗时较多,不宜采用。
3.板书容易停下来,学生印象深刻。课件容易停不下来,学生印象肤浅。“停顿”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停下来让学生悟一悟,想一想,教学效果才会更好。这一点板书控制起来很容易,随时都可以在难点处停下来,但课件就不行,有些知识的内在过程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很难一步步清晰地表现出来,知识跨度有点大。
4.从学生参与教学的角度来说,课件远不如板书。课件都呈现在屏幕上,学生思维成果的呈现不可能表示在屏幕上。但板书可以,留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即可上黑板画出来,一目了然,使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大大提高。
今天讲授《水循环和洋流》,我放弃了课件。把黑板一分为二,一半是水循环示意图,一半是洋流示意图。我边讲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边用用粉笔画,在水汽输送、地表径流等关键的地方做了停顿,引申进了夏季风、水土流失、修水库和跨流域调水等相关知识。洋流部分我用红色粉笔画暖流,绿色粉笔画寒流,先讲解风海流的成因,在北半球中低纬太平洋海域画出北赤道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再讲补偿流的成因,画出日本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在讲完北半球部分后又发动学生上讲台上来画南半球部分,然后总结规律,教学环节紧凑,一节课下来,酣畅淋漓,收获颇丰。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课件的很多方面都不是板书可以比拟的。但还是应当注意板书的不可替代性,平时我们地理教师要加强板书板画的训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