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胚和打磨
(2011-12-20 10:50:11)
我认为,高一是最苦的,我打了这样一个比喻:高一、高二就像做毛胚,高三的工作主要在打磨,让其成为产品。目前的现状利用是,很多必须应该在高一做的事,我们常常放在不得不做的高三,高三苦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在高一,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复习、自习甚至预习,打好知识基础。就地理学科而言,要熟悉术语,学会运用专业术语分析、回答地理问题,形成一个辩证而宏观的地理思维,进而向学会提出问题努力。
细想,如果这些好的习惯我们的学生在高一就逐渐形成,并保持到高三,那在高三,我们还要做什么?--拓宽一些学生的知识面,重温学科基础,适当做一些练习整理一下思路,宏观上再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学科知识结构。这些对现在的高三而言,利用课上的时间是绰绰有余的。
现在的高三苦在哪里?苦在既要复习温故,又要训练习惯;既要整理思路,又要熟悉术语;既要强调复习,还要维持自习纪律,更不用说是好的自习习惯了。忙,当然苦。
“毛胚”决定了陶瓷的形状和质地,“打磨”只是进一步包装和美化,有一个好的卖相,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但就使用者来说,更多的,买得是质地。教育同然。
所以,我们当前的急功近利,导致我们在教育行为和时间上的本末倒置,本该花大精力的高一却被忽视,教育成本最低的高三成了学校的最重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先明的先人早有作为在先,只不过我们善于向异类学习,而将同类忽视。1946年徐悲鸿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时,他亲授一年级课,教新生起稿、观察、修改,乃至铅笔、纸张、油彩等工具的用法,还到学生宿舍指导写生。二年级安排吴作人等名家任课。三年级,待学生规矩养成,才交青年教师带班。不浮躁、不急功近利,我们当今的教育缺乏的是否就是徐悲鸿这样的眼光、心胸和魄力?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