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也是这样
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那里埋葬着因结核病死去的特鲁多医生。在特鲁多医生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1837年,患了结核病的特鲁多医生来到人烟稀少的撒拉纳克湖畔准备等待死亡,因为在那个年代,结核病就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罹患,只有死路一条。
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特鲁多医生沉醉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偶尔也出去爬山打猎,过着放松且悠闲的日子。渐渐地,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自己的体力在恢复!不久后,他居然完成了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876年,特鲁多医生迁居到了撒拉纳克湖畔。后来,他创建了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村舍疗养院”。特鲁多还成了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的人,并创办了一所“结核病大学”。
1915年,特鲁多医生最终还是死于结核病,但是,他比当时罹患该病的大多数人的生存时间要长得多。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对于这句铭言,有人说它总括了医学之功,说明了医学做过什么,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也有人说,它告诉人们,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安慰;还有人说,它向医生昭示了未来医学的社会作用……
“去治愈”,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积累。而“治愈”是“有时”的,不是无限的。
“去助助”,是医学的经常性行为,也是医学的繁重任务,其社会意义大大超过了“治愈”。医学的作用只是帮助而已,不必渲染夸大其“神奇”。通过医学的帮助,人们才能够找回健康、保持健康、传承健康。
“去安慰”,是一种人性的传递,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它是一个大课题,很见功力!
我们不是医生,我们做的是小麦育种。
做小麦育种的某些人不论是健在的或是故去的,或他们也有自己的“墓志铭”,但经过与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相较并细思后,我们觉得,小麦育种的“墓志铭”也该是这样,或该是套用特鲁多医生“墓志铭”格式、意思及模样——偶尔是育成;太多的是遗憾;更重要的是等待(期望)。
本来,中间有一句是:“更多的是付出”。后来,我将其去掉了。因为,所谓的“付出”,是其小麦育种的性质所决定的,它与其它任何工作一样,“付出”,只是我们自己的一种认为。而当小麦育种人真正的爱自己的这个职业时,其再多辛苦、付出也就都不算什么了,因为爱、因为愿意——“花钱买不来爱和愿意”嘛!
特别是当在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中没有出现什么“付出”之类时,感觉该更是这样!
“偶尔是育成”,这个我们大家都明白,不用太多的解释,哪怕您配制的组合再多,选择的个体无数,对于育成品种来说,它也还是“偶尔”。
“太多的是遗憾”,因为有了“偶尔”,所以"遗憾太多”也就成为了必然。当然,这些“遗憾”对育种人来说也是不“白遗憾”——育种人可以从“太多的遗憾”当中寻找规律,发现“不再遗憾”的契机或“可能”。有时,我们还要感谢“遗憾”,育种人有这样的素养。
更重要的是等待(期望),这个才厉害呢!育种不同于其它行业,育种周期较长,组合配制了、单株选择了,但要看到它们表现结果,得需等到来年,更甭说品种参试验、审定的漫长过程与等待了。或许,正是这种太多的等待和太多的“未知”,让育种家们心中总是有那么“一种光亮”。这种“光亮”之含义,已经超出了育成品种,甚至是育成大品种的范畴,它甚至只局限在了材料的表现和表现的结果上!而这样的、或它太多太多的“结果”,将被育种家们继而揉入到他们接下来的育种过程中……如此,循环往复,育种家们获得更多的、更加靠谱的灵感,于是信心增强、兴致满满,足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