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章法
(2023-12-24 14:56:11)“胜者王侯败者寇”。很多事儿,道理相通,育种也是这样。当育种人有了品种、特别是较“大”、较有影响力的品种后,甭管TA曾经是谁,背景如何,TA都会一下子成为育种“大家”;育种上,TA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就会被更多同行认可、膜拜,同样的“那些”话,TA再说,应该就是对的,甚至会“一句顶一万句”。
农大139被淘汰过的故事
在中国农大小麦育种组过去的历史上,有一个只有内部不多人知道的故事,这个故事我觉得挺值得给外人讲一讲——我们知道,小麦品种农大139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蔡旭小麦育种团队很值得炫耀的品种,炫耀的理由简单:其品种组合是利用1B/1R背景材料前,单产水平最高的品种。也就是说,农大139不含1B/1R。
在我刚刚来到农大小麦组时,农大139还是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呢。
今天我要说的是,农大139在选育过程中的一点点小插曲。
据(已故)蔡旭先生大徒弟张树臻老师讲,农大139在进入产量比较试验后,因为有“毛病”,被淘汰了。淘汰后的种子被当地农民拿走种植了。农民种植发现,农大139的产量“奇高”,于是小麦组又将其“捡”了回来……
同样的事儿,蔡旭先生则说,农大139是农大主动给农民去搞试种的,不是淘汰……
虽然张树臻、蔡旭二人说法不同,但有一点是”共识”,这就是:农大139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早衰现象。
如此,我就可以试着推论了:由于农大139在产量比较试验中表现出的早衰(早衰这个表现是很招育种人讨厌的表现,在小麦育种的组配原则中,它被说成是“顽固毛病”)而被“淘汰”了。但又由于其产量高,而让育种人又“舍不得”将其淘汰“干净”,于是,将其送给了当地兴隆庄村(现在百旺家苑路北)农民种植。没想到,农大139在兴隆庄的表现更是了得!于是农大小麦组又将其拿回来也就是很正常的事儿了。
品种可以有毛病,但只要不影响产量或突出产量,这些毛病就都不算什么,其就可以被育种家和农民接受;品种可以带着这些毛病继续发挥其产量优势,这些毛病也会陪同本品种完成其数年的历史使命。农大139就是这样的品种。
产量是第一位的!
我们的一个品系被恢复的事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