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小雅奖·最佳作者奖
第二十三期·陆无尘
豆瓣阅读:你曾说,民国大乱,社会出了问题,人活得尴尬,这是你选择它作为小说时代背景的原因吗?
陆无尘:人性的真实展露,往往要在极端环境压迫之下。表现人性,其实就是写人的选择。民国时,旧秩序退位,新秩序未成,社会何去何从,个人如何自处,都面临选择。把人放在这个背景下,更易试出人的本性。除了观念和秩序,在物质层面,当时也是新旧杂揉,有种魔幻的美感。写出来漂亮。
豆瓣阅读:在你的小说里,主人公名字都包含了“安识”,这个名字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你常在人物名字中藏入深意?
陆无尘: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这个名字,代表主人公虚化。安识,是你、是我、是众生,但谁又能识得?至于其他角色的名字,更多是跟人物性格、人物特点等映照,用来表达一个意象。譬如叫“雪华”的女子,一定会有聪明、美丽以及冷冷的骄傲在里面。
豆瓣阅读:
陆无尘:真的英雄,是看透了人世真相,又能从容面对的人。西方英雄,是过程,铁肩担义、奋起反抗,但结局如何,人们往往不去深究。中国英雄,是结果,成与败,如何面对,这才是大问题。我心中的英雄,从生活中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幽兰芬芳,赤子其人。
豆瓣阅读:你的几部作品都涉关“失败”这个主题,为什么选择让人物一个接一个地“失败”?这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你认为真正的失败是什么?
陆无尘:就像第三个问题回答的,如何面对成与败,是个大问题。更进一步说,相比面对成功,面对失败,才是最大挑战。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失败是人生常态。如何面对,这才是人性的体现。
陆无尘:我眼里没有大人物、小人物之分,只有高贵与否。值得我写的,都是高贵的人。为什么写他们?因为这种人的样子能让我充满感动,让我自信人这个物种是高级的。
豆瓣阅读:一般都是怎么萌生创作的念头的?你如何完成一个故事的构想?是主题、情节还是人物本身推动故事的发展?有没有灵感全无的时候?
陆无尘:人物,当然是人物。一部作品,情节、主题、描写等等,都是围绕塑造人物。我读过的小说,时间久了,往往会忘了故事,唯有人物常留心中。我写一篇小说,会从一个人的感觉开始。我对这个形象念念不忘,企图告诉人们我的这个意象,于是就围绕如何描述这个人,展开写作。先拉框架,再推情节,往往写到一半,人物就会自己活起来,有了自己的语言,有了自己的处事习惯,有了自己的看法和选择。到那时,我会抛开框架,由着他走,结局往往出人意料。说到灵感,对于我来说,全无是常态,闪现的时候反而很少,所以我出东西慢。这点是来年我准备加强训练的重点,写作不能靠灵感,要靠习惯和素养。
豆瓣阅读:你的故事也常常涉关大量的武学知识和历史典故,这是为了故事创作而搜集的,还是你本身的爱好?是怎么积累下来的?
陆无尘:应该是阅读的积累。我平时上班,两点一线,生活相对简单,所以直接经验匮乏,只好大量吸收间接经验。历史、武学,加上鬼神怪,都是我的兴趣方向,平时不自觉看了很多,乐在其中。确实要感谢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各类知识唾手可得。
豆瓣阅读:读者认为故事中的介绍性文字安排得恰到好处,这是写的过程中自然为之?还是经过考虑安排的?
陆无尘:一部小说,除人物和故事吸引人外,它的知识架构,也应是阅读趣味之一。介绍性文字的加入,是我制造的知识点,目的是在不影响叙事的前提下,提供一些阅读快感。有些知识点,还可以作为背景交代、叙事推动的作用。但有的读者不喜欢,觉得影响整体节奏。如何把握度,如何更高妙的使用,是我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之一。
豆瓣阅读:《去手》的故事来自和年羹尧相关的历史记载,你说过,中国小说传统来自写史,往往故事背后有故事。那么在创作过程中,你如何平衡虚构和历史真实?
陆无尘:历史史实是我跟读者的一个桥梁,通过这个我能很快跟大家达成基本共识。譬如一说年羹尧,大家立即想到时代背景、他的经历、周边人物等等,等于我用只言片语就形成了一个氛围、一个期待。然后,我在此基础上,进行细部和空白处的创造,甚至可能是颠覆。最终,我的故事同大家的历史知识积累相组合,就能出一种厚厚的感觉。积淀越深的人,越能读出味道。至于如何平衡史实和虚构,我觉得关键是“首尾相应”。从史实起手,结尾一定要兜回去,要小心翼翼地维护某些历史的共识点,大家才会信任你写的东西。
豆瓣阅读:最开始写作是什么时候?你是怎么发现自己“会写”的?能谈一些那时候的事情吗?
陆无尘:我在单位是写公文材料的,按说写字不该成为我的爱好,但还就是喜欢了。公文与小说,属于完全不同的两套语言体系,我在其间来回切换,可以减缓两方面的疲惫。我写公文早些,真正开始写故事,也就是2010年吧。那时在网上连载《孝陵卫》,点击量还不错,也有出版商把第一部买去出版。但我写着写着,开始不满意自己的东西,觉得应该更走心一些。中间也是各种纠结啊,折磨啊,还是选择停笔。回头重新磨文笔,从短篇练起,再到中篇,一步步来,写的过程中,发现了豆瓣阅读,觉得很适合自己,就爱上了这里。
豆瓣阅读:
陆无尘:暂时还没有,不过我特期待。不知道那种完全满意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真希望快点到来。第二个问题好大,其实武侠是个类型,有自己的模式,能遵循这种模式做的,都算是合格的武侠。特质这东西,我感觉属于作者,不属于类型。所以,我只能回答——我的武侠有什么特质。至于它算不算“好的武侠”,那就不由我来决定了。戏剧王子焦晃曾经说过:“我坐在椅子上,光打在我脸上,但我要反映出我背后的光,椅子面给我的反压力……”我觉得这种感觉可以用在我想要写的武侠上吧。
豆瓣阅读:在你塑造的人物里,有没有哪个是你特别喜欢的?为什么?
陆无尘:都喜欢。他们是我经验集合的分身,他们身上凝结着我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体验。
豆瓣阅读:能从其他武侠作家身上学到关于写作的东西吗?有没有什么作者对你有特别影响?
陆无尘:民国的,最喜欢平江不肖生和宫白羽;现代的,当然是金古,先前爱金庸,过了30岁,更喜古龙;最后看了徐皓峰,彻底迷上。学写东西,讲求接脉,就是从以往作家中寻找师承,人类智慧是层层高楼,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目前,我应该是在徐师的脉络上写作。
豆瓣阅读:你一直思考武侠该往哪走,你认为从过去到现在,武侠作品的显著变化是什么?过去的武侠小说好在哪里?
陆无尘:武侠出身并不高贵,它产自说书人的口,流走乡村之间,传播朴素道德观。以至于20世纪进入城市,一直被斥为“文化垃圾”。但这个类型的商业价值却是突出的,这是它大行其道的理由。现今,武侠开始走下坡路,商业价值缩水严重,因为人体所表现出的奇观效应,远不如科技能展现出的那么惊心动魄。我觉得,现在反倒是静下心来的时候,把一些好的东西,无论技术层面还是思想内核,引入武侠当中,彻底考虑一下这个类型的未来。所以,如果非要让我比较一下,我觉得,过去的武侠很好,它们是形成这个类型的基石,正是有了这一部部的作品,武侠,才能以一个类型出现在人们面前。我对它们表示最高的尊敬。但是,我相信,更好的武侠,一定在未来。
豆瓣阅读:包括近期上映的徐皓峰的《师父》在内,国内不乏武侠电影,这些电影能否还原你对于武侠世界的定义?有没有你比较欣赏的武侠电影?
陆无尘:12月6日,《师父》点映,我去看了。真棒。看后有种生理上的舒适感,浑身通泰。下面准备二刷、三刷……徐皓峰的《倭寇的踪迹》、《师父》我都是喜欢的,真的拍出了他的特质。小时候看《新龙门客栈》,被惊住了,造型艺术,太美了。后来有了《卧虎藏龙》,很佩服李安,他怎么能这么拍呢?大侠的理智和情感,真不得了。不过,每个武侠作者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武侠世界,我的武侠世界也跟所有人的不一样,没人能还原我心中的武侠世界。我唯有不断提升自己,期望有朝一日,自己有能力,原原本本地跟大家讲述我心中的那个江湖。
陆无尘的豆瓣阅读主页:https://read.douban.com/people/28906117/
阅读作品《同门》: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6219202/
阅读作品《成名》: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12734236/
http://ww1/large/942b94fdgw1eyvrn7rapsj21e00xl12i.jpg
更多小雅奖作者访谈,请见《小雅群像》:
http://read.douban.com/column/1696110/
http://ww2/large/942b94fdgw1eyvrnkbnmuj205u08raa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