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教育人印象)将幸福植于未来-张景文:山东省齐河县第三中学校长
(2014-12-08 16:09:27)历史不会忘记,“宁可脏一人,换来万家净”的时代劳模时传祥;人民不会忘记,“祖国的好军人、妈妈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女儿的好爸爸”孟祥斌。同样,历史与人民也不会忘记:似乎发于一人和一瞬,而惠及千家和万代的“现代型教育”,它同样闪耀着“宴婴采邑”之地人民坚毅勇敢与质朴智慧的光芒。
现代型教育就是以“现代型教育理念”引领方向,以“现代型课堂模式”助推动力,以“现代型教育文化”幸福生活的教育动态体系。作为“现代型教育”的倡导与切实实践者,山东省齐河县第三中学(简称“三中”)校长张景文说,“我们要通过现代的教学手段,将阳光撒向课堂,我们要透过阳光课堂的隧道,将幸福植于未来!”
理念,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信仰。看似虚幻,却让每一位校长都感到它像一座山,又高峻又沉重;它像一面旗,又鲜艳而又遥远;它像一束光,又能照亮远方的目标,又能照亮脚下的路。因此,三中现代型教育的铸就首先是从理念开始的。
在出任三中党支部书记、校长之前,张景文就有着30多年的教育教学及治教管理经历,从教学一线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对教育可谓:行家里手,轻车熟路。但他上任伊始,并没有立即召开“就职”大会,而是走进教师办公室,询问教学情况,倾听教师们的困惑;走进教室,聆听教师的授课,课后和老师倾心相谈;走进学生中间,和学生谈生活,谈学习,谈人生,谈理想……
“上课老师讲的太多了”、“我们的作业量太大,每晚得做到11点多”、“我们的课余生活太乏味,根本没有活动课”;“我们的工作量太大了,不加班加点,不题海战术,考试成绩上不去怎么办?”这些应试教育的弊病张校长何尝不知?可从师生们的嘴里说出来,他的心还是又一次被刺痛了。
本想当了校长,就有了统筹全校的权力,可以更好地为师生、为教育做一些事,但学生的“报怨”与“愿望”让他发现:不是可以做些事,而是太多的该做的事没做好,甚至没有做……在教育的创新发展上,他们这些“教育者”欠了教育的“账”,欠了“受教育者”的“账”……
“欠账”?的确是“欠账”,而且“欠”了太多太久,必须来一次“彻底的革命”。“革命?”此言一出,语惊四座,“革命”有折腾之嫌,有折戟之险。“革”谁的“命”? 这“命”又怎么“革”?“革命”的方向在哪里?面对问题与困难,他同样用问题回答了问题:继续沿着“课上满堂灌,课下题海战” 的“水大泡倒墙”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着“死胡同”一条道走到黑?孩子的前途在哪里?老师的人生在哪里?学校、教育要怎么办?
理念是根本,理念是源泉,要从理念上彻底进行革命!总之不能让师生们再“苦”,这与“吃苦教育”不同,这种“教”与“学”的“苦”会让教师“倦怠”,会磨灭学生的“灵性”……
这场“革命”是必需的、必然的、迫切的,而且是众望所归的。面对重重顾虑和种种疑难,他在确立“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幸福工作”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更新与发展,终于形成了以“阳光·卓越”为核心理念,以“臻美至善,自昭日新”为校训,以“博文崇德,超越自我”为校风,以“敬业乐群,和爱润心”为教风,以“切问近思,乐学笃行”为学风,以“快乐成长,幸福一生”为办学宗旨,以“创阳光校园,育卓越学子”为发展愿景的一整套现代型教育理念体系。
理念是成果,理念是出路。现代型教育理念是张校长等三中人探索、实践、学习、体验与总结的成果,而理念体系的形成,为学校真正地向着“师生快乐幸福、文体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新学校,为教育生活真正成为师生分享快乐与幸福、体验成功与成就的源泉,构建“幸福三中”和”阳光教育“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
“教育,说到底做到头都是要依赖课堂的,当然,课堂不光在教室里、实验室里,也不光是数语外、音体美,而是无处不课堂的心灵沟通、灵感碰撞。”张校长说,“课堂是一条隧道,它让成长与幸福的脚步在实践与探索中稳健前进,让师生们相携相助,找到光明,走向成功。”因此,现代型教育革命中,课堂首当其冲。
首先,2010年以来,他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建立了校园虚拟网,为全校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配置79台电脑的微机室有2个,数字实验室、理化生实验室、电子阅览室、自动录播会议室各1个(其中一个为触摸屏),电子白板、投影仪和推拉黑板教室36间,从备课、上课与师生互动上进行全面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班班电子白板”和教师“无纸化办公”。
其次,对教师从认识观念、知识层次和教学技人对教师进行全体和全面培养。他给老师寄语是:立下终身从教、终身学习的大志,做有德之人、有才之人、有能之人以及有为之人;每年派出80余人次到北京、南京、青岛等地名校参观学习,而且通过“青蓝工程”等活动,在知识层次上培养一批国家、省市名师和教学能手;认真贯彻落实1751专家指导,与“校际联盟”学校“同桌异构”的同时,组织信息化资源管理员赴杭州、淄博等名校参观学习网络班办学经验,多次特邀信息化专家对教师进行电子白板培训,教师具备了熟练制作教学课件和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再次,摸索、探讨和总结出了一系列以“自学引导、当堂达标”高效此模式为主线和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三三四”数字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简称三三四)。该模式以“任务走动,激发兴趣”、“三维目标,相辅相成”、“导学达标,贯穿始终”三种理念为指导,坚持“导学达标、减负高效”、“精讲精练、当堂达标”、“交流互动、张扬个性”三个原则,贯彻“示标导学阶段、自主学习阶段、合作探究阶段、当堂达标阶段”四阶段八环节。
最后,在“三三四”模式中,将“双课时读写式”、“学案导学式”、“实验互动式”、“师生互评式”,尤其是“一对一”数字化教学融入其中。他们组建了两个“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班,每个学生拥有一台“汉王”数字化学习设备(电子书包)。“达标反馈”环节是“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关键的设计之一,学生做完提交,系统立刻自动评分,并将每一道题的答题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清楚把握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真正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对于学生而言,上课、平时作业、家庭作业等多数在电脑上完成,及时上传到学校平台,供老师批阅、反馈。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师生、家长们发现,“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班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网络学习、幸福世界”的构想,使县乡“大班额”学校科学地实现“小班教学”。
设备是基础、师资是根本、模式是核心、融合是关系。如今,三中呈现给熙来攘往的观摩学习教育同仁的是一个个让师生在一种快乐自由、帮学合作、在阳光心态氛围中释放个性,挖掘潜能,让传统的枯燥的“读写考”、“讲听罚”彻底改变,师生平衡,学生成主角,谁有见识谁来讲,独具现代型特色的“生命课堂”、“快乐课堂”和“幸福课堂”。
完美的东西往往表现出种种巧合,比如三中的“三三四”模式,“三三四”合而为“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多一则多,少一则少。而且,队“三三四”课堂模式之外,他们还形成了“三三四”文化模式即“师生同乐”(三三四)学校文化建设模式,其中包涵三种理念、三个原则和四类文化。“三种理念”即以书香促养成、以环境促和谐、以活动促育人。“三个原则”即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创新与传承的统一、个性与规范的统一。“四类文化”即制度文化、视听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四类文化”可谓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发挥着无声润物的柔性而巨大力量。
首先,让“静态”与“动态”结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制度文化”包括制度的建设文化与落实文化,他们不断更新、完善和提升教职工、处室级部《综合考核办法》、《信息网络管理制度》、《电子备课系统管理办法》、《电子教学设备使用管理规定》、《“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班管理条例》等等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着“文化管理”。而“视听文化”和环境文化,从他们制作蕴含“3”字的校徽、谱写健康向上的校歌、建设以“S”型“超越”喷泉雕塑和名人塑像为主题的名人广场,再到走廊文化(宣传标语等)、“三室(办公室、教室、学生寝室)文化”、报刊文化(《海韵》《齐河三中》)、灯箱文化、草木文化等,各种文化相互补充、渗透,融合,使文化有声有形,让师生感受和接受文化的耳濡目染和默然熏陶。
其次,让“柔性”与“刚性”结合,实现工作与发展的和谐。“行为文化”是一种升华,是校园文化向学校文化提升的重要标志,例如:他们将深化课堂改革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也赋予文化的力量,使老师们“愿为之”‘“乐为之”从而在内因上认真求真,积极主动而又科学系统地实现了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的整合,注重教学资源与教学各环节的融合。目前,学校承担着四项国家级、两项省级、九项市级课题,人人有小课题研究。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促进了师资力量的大发展:学校现有全国优秀班主任1人,山东省特级教师2人山东省优秀教师4人,德州市劳动模范1 人,德州市“师德标兵”、“教学能手”称号28人,4人获“齐河县十佳教师”称号,多人在省市县刊物发表文章,在优质课比赛中获奖……
再次,让“广泛”与“深入”结合,实现教育与生活的和谐。首先,他们将每天下午课外活动变为“精彩50分”校本课程模式,据学生行为和心理特点,拓展青春期教育内容和心理健康辅导,有计划、分层次、重实效地开展各种活动,让“活动育人”落到实处。其次,引导与帮助学生们广泛、自主、踊跃地组建和参与声乐社团、海韵文学社、书画社团等社团,并组织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特长的发展,如2012年赵冰杰同学的国画《画中观鱼春常在》在山东省书画大赛中获一等奖,荣获“山东省百杰小书画家”称号、海韵文学社被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社员吕佳乐的《寻找春天》一文荣获第十三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
人活精气神,校活精神气。首先都是“活”,不但要“活着”,而且要“活动”、要有“活力”。谓人,则曰“魅力”,谓校,则曰“文化”。一所学校的优劣主要看人的魅力和校的文化有没有有机会结合,相互促进。在“三三四”文化模式的框架内,他们还不断完善着“晏婴文化”、黑陶文化、旅游文化建设,以及家校合育文化。
“快乐是一种能力”这是三中贾莲莲同学发表在《海韵》上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可让我们感到了一种境界,一种广大远博人生定位与追求。这,就是现代型学生的思维。这就是张景文的梦想,他在传统的教育的横流坚守求索了30余年,也年逾半百,可他的思想是年轻的,因为他的心与孩子们在一起,为了孩子,他满怀真知灼见、真才实学和真心实意,带领着三中,深刻而明晰地阐述明了现代型教育要“面向人生”、“面向未来”的方向和真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