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科研投入与经费使用改革:创新动力机制构造难点在激励结构的动态性【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3-11-13 10:28:03)
标签:

产研结合

发展

分类: 管理时评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面对科技创新这类投入大、不确定性强、参与主体多的工作,形成良好的创新动力机制非常关键。当前企业遇到的科研投入与经费使用问题之所以难解决,很多也与此有关(相关研究参见《企业科研投入与经费使用改革:科研投入改革的障碍之一是创新体制安排问题》一文)。

由于科研过程可计划性差、变化多,从投入或费用支出角度看随时可能面临是否追加投入、调整经费结构等决策,但以往的科研投入与经费使用模式在这方面缺乏直接响应,对此,科研人员多有诟病。现在,企业已意识到,只有真正发挥各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并在整体上形成创新动力机制(当然同时也是有效的制衡机制),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才能切实推进。

像所有多主体参与的工作一样,由于工作目标本身的多元性(如总量目标、效益目标、新领域开拓目标等),使得动力机制或制衡机制设计本身就是困难的;然而对于科研工作而言更难的是:要针对一项科研任务构造动力机制,还必须保证激励结构能随着项目推进做出一致性的调整——因为科研项目属性决定了“变”必然发生。

含义是“激励结构必须是动态的”,而不是一次性设置后的执行过程。以前,在企业中无论多复杂的业务运行体系,都可在机制设计后执行即可,但科技创新的激励结构是动态的、变化的,或者说是多次配置的(相关研究参见《经济权配置:经济管理顶层方案的设计方法与工具》一文)。

面对重新配置,不同利益结构下各相关主体对再配置的诉求常常是不同的:有想变的、有不想变的、有想增加工作内容与经费的、也有无力推进而想要结束的……如何保证重新配置的激励结构与科研项目的内在变化具有一致性?即科研任务客观上需要变化,但怎样的激励结构可使这种变化每次都能是有利于项目的推进——尤其是在项目开展了一段时间,各方都有了历史成本(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的情况下,事情就变得更复杂、更困难。

动力机制设计的不好,若允许变、尤其是允许经费调整,则在企业内部必然频繁引起利益分配矛盾,科研工作推进就无从谈起;但若不允许变,得到的只能是现在这种低质量、甚至虚假的科研成果。一个好的创新动力机制,核心特征是必须能够具备激励结构的动态性,即在变的情况下能始终与科研任务结构保持一致(相关研究参见《企业科研投入与经费使用模式改革——如何助解创新之变与技术距离》一文)。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