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逆向研究视角,看我国多轮科技创新企业试点为何难形成共性改革方案?【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3-11-03 08:27:02)
标签:
产研结合发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正/逆向研究是参照知识类型之间的内在关系而言的,前向知识充分了再开展后向知识开发,属正向研究;逆向研究过程恰好相反,是根据实践需要提出具体研发任务,从工程化开发起步,视需要对前向知识做必要延伸。(其中S指基础研究、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科学研究活动;T指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试验发展等应用技术研究活动;E指工程化、产品化及其规模化等环节中的工程技术研究活动。相关研究参见《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冗余性与概率性改善是核心》一文。)
国家几年来选取数百家科技创新试点企业(意在确保样本足够多、类型足够丰富),让其各自形成创新发展的改革方案,希望经过几年实践后再从中选择优秀案例和有效做法予以提炼、推广。这是典型的ETS模式,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硬科技领域还是软科技领域(如各类专业知识、经济学、管理学等)所长期采用的模式。但这里有一个关键前提,就是采用ETS模式往往要求技术距离不能太长:最多只是现有理论和技术在更具体或更特殊环境下的运用,即主要是E类工作,T和S类工作量少且难度低。——该规律或要求不仅适用于硬科技,同样适用于管理学。
对于企业创新发展、尤其是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新发展,从管理理论角度看,国外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知识与方法体系,目前还主要处于广泛实践阶段——从他们自身看没出现可仿效的成套做法,也未看到国际知名咨询机构输出类似方案、标杆案例等。含义是,在这方面全球的S和T都极其匮乏,这种情况下仅依靠一个个企业自身探索,是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有共性价值的方案的——形成T、甚至S。
像所有其它硬科技领域一样,在企业科技创新的管理学领域上,我国如要追赶或达到与国际同步,自主开展S和T类工作、走正向研究模式是必须的。从各级政府层面看,这类研究课题近些年并不少,但也同硬科技创新一样亟需改进现有科研范式,让正向研究不脱离实践需要,让正向研究成果是有真实价值的、能转移/转化的——当然这也是所有正向研究的最大难点(相关研究参见《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与伪装性——亟待开拓的管理新视域》一文)。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