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制科研院所:一类业绩管多类业务,上难创新、下难转化【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3-10-14 09:16:00)
标签:
产研结合发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转制科研院所当前很多都至少同时开展着三类管理目标和工作特点不同的业务(或工作):以提升自身长期技术竞争力为目的的科技创新类项目——后称“创新项目”;以对外提供科研成果或服务为目的的传统科研业务,如纵向课题、横向课题等——后称“科研课题”;以自身直接产业化运用为目的的产品开发类项目——后称“产品开发项目”。
此外,还有不少科研院所同时开展着转制以来所形成的一些小规模或中等规模的产品生产经营业务(相关研究参见《【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问题、思路与案例》一文)。
实践做法:一类业绩管多类业务
在转制院所中,一个最普遍的特点是三类、甚至四类业务往往是在下面每个单位内同时开展着,而不像生产企业那样按业务类型分工。当前对于这些业务,科研院所在业绩管理上的普遍做法是:
- 对业务单位如研究处、专业室等以业务规模、业务完成性为主要考评指标,如考核到位课题经费、项目合同额和履约率等;也有部分院所同时考核效益方面,如生产类业务的利润额、业务单位利润总额等。
- 在对部门分配上,一般是根据业务单位的考核结果直接兑现部门工资总额。少部分也有根据部门利润结余按比例提成的,但因弊病明显该做法在2005年以后就不太普遍了。
- 对于科研人员的绩效工资及奖金部分,基本是根据参与课题或项目的工作量由部门领导每月考评发放或预提发放。实践中,也有由课题组组长负责考评发放部分奖金的做法。
- 其中对于院自筹经费项目(如部分创新项目和产品开发项目),则是院级核定项目经费后再按以上方式统一进行考评与分配(相关研究参见《转制科研院所考评模式探讨》一文)。
实践难点:管理目标差异大,科研工作被当作业务开展
衡量一个业绩管理体系的优劣,有很多维度和标准,但激励约束指向精准与否是首要标准,然后才是其具体效力如何等。当一个企业中业务类型较多,且各业务在战略价值类型上存在较大差异时(如有偏重规模的、有偏重利润的、还有偏重质量的等),这种激励约束指向的精准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看,转制院所当前做法是:用一类管理传统科研业务的业绩管理体系管着科技创新、产品开发等多类业务——称其为“业务”当然很不准确,因为对院级来讲它们是科研工作,但现在的业绩管理方式直接导致它们在二级单位是被当作业务在做。具体而言,创新项目经费节约多少、是否严格准时完成都还不是管理它的核心目的,创新质量才应该是院级真正最关心的;同样,产品开发项目的价值大小直接取决于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和及时响应,但恰恰在这两方面现有业绩体系都无法给予回应(相关研究参见《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组织体制与组织架构》一文)。
虽然针对多类业务设计指向精准的业绩管理体系不容易,但如停留在当前状态,对科研院所发展着实不利:
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多可收效甚微,一直以来的技术优势正在滑落。创新项目多处在应用基础研究或关键技术开发环节,相比传统科研业务,其难度大、经费少且需要投入精力也更多,在缺乏特别设计情况下只会被二级单位当作一般业务来完成,甚至是不愿意完成——自立创新项目无人申领在很多院所也是常事。
在产品开发与成果转化方面,更是老大难、长期不见起色。虽然院级很重视,因为转制后如没有产业化、规模化,经济实力就很难上台阶,但科研人员对此多毫无热情。由于这类项目往往是院自己选择和设立的,从荣誉、专业经历等方面很难给科研人员带来实际回报;加之工作量大且繁琐,还要与更多主体(包括产业公司、市场部门等)合作,因此对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来讲就算愿意投入,实际的工作完成效果也很难把控。所以但凡有选择,科研人员及其部门都不愿意做这类项目(相关研究参见《科研院所分配模式的方向》一文)。
如何行动?首先要形成精准业绩管理的业务基础
面对现状,科研院所如果要改进或重新设计业绩管理体系,复斯专家认为提高精准性是首要目标,而形成精准业绩管理的业务基础就是第一项工作,具体讲需依次思考并完成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在业务定位基础上为每类业务制定明确的“战略价值类型”——业务的核心战略贡献。实践中不少科研院所都制定了战略,但对业务组合中每类具体业务的战略价值类型却没给出明确界定。
其次,根据现阶段战略规划明确界定战略价值类型的具体内涵。有些院所虽明确了业务的战略价值类型,但在其具体内涵的界定上却缺乏细化,结果并不能直接用以指导和满足业绩体系精准设计需要。如不论是纵向课题还是自立项目,并非所有处于基础研究环节的科研工作都应当作有创新价值的项目来管理,但当前多数院所对此的界定往往非常笼统。
最后,通过业绩管理体系的针对性设计,切实保证各类业务(工作)战略价值类型具体内涵的有效实现。含义是,业务部门和科研人员在争取和完成项目时,是准确按照院的管理目标进行的。当然,这里将需要解决一些更具体问题,如怎样评价创新性项目的结果、对产品开发项目如何合理奖励等(相关研究参见《内企业家管理模式:科研机构建立高绩效科研管理体系的良好选择》、《经济权配置——企业经济管理方案顶层设计方法与工具》、《思考人员激励的三个维度》等)。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