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创新下伪装性的根源:并非人或积极性问题——兼评科研项目质量问题解决【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3-10-12 08:06:36)
标签:

产研结合

发展

分类: 管理时评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随着我国企业(包括国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日久,一些以往不太受关注的问题正变得突出,即科研质量问题、更严重一些是创新成果造假问题——这与科研管理中的“伪装性”有关。伪装性,是所有社会系统及其参与系统的固有属性,包括科研工作体系(相关研究详见《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与伪装性——亟待开拓的管理新视域》一文)。

当前对伪装性问题最常见、也最朴素的理解是“人的问题”,结合科研讲就是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问题”。但事实上我国企业(包括国家开展的一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所遇到的伪装性问题,从根本上讲并非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主体的能动性问题、甚至专业操守问题,背后有更客观的原因:是当前在科研上的两方面做法——“未加载技术发展的科技项目”和“不依托科技项目的技术发展”所致。

未加载技术发展的科技项目,在高创新下必导致伪装性

这些年我国企业开展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越来越多,以往防创、微创多属E类工作,但现在的项目创新起始点已大大提前;加之近年国外在技术、人才和产品上的限制增加,使得这些重大项目中包含的很多S类和T类工作只能通过自研完成,显然项目的创新度提高了。(S指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T指应用技术开发、试验发展等,E指工程化阶段开发活动。)

但由于之前的科技项目类型(以E为主)及其开展模式(以模仿为主),使得过程中的技术积累很少,针对特定项目的需要讲更是如此——虽然放在全球技术准备状态下该项目仍属E类。实践者也认识到了这一情况,所以无论在时间还是资源投入上都比以往配置更多、甚至还留有余量,但由于两方面客观原因导致在这种照顾下仍无法得到预期结果:

一方面,由于科研冗余性的存在,当前项目不是简单增加了S和T环节工作,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冗余性远大于E类工作。冗余性是科研工作的内在生产特性,相对于本次需要的目标知识而言,科研生产过程存在着大量的“废工废料”(冗余投入及由此产生的冗余知识),且越是高创新项目、技术距离远的项目越是如此。因此无论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当前尤其是时间资源上,这些项目的创新资源配置远未满足科研工作特性要求,从立项之初就已注定“资源不足而无法完成”,强为之必导致伪装性(相关研究参见《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冗余性与概率性改善是核心》一文)。

另一方面,同样由于S和T环节的增加,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变”不可避免,且不仅是进度、费用之变,更多是创新目标物和项目内容界定本身的变化(如性能、构成、技术路线等)——复斯专家称之为“创新之变”。但企业现行的科研项目实施模式及其管控模式,既不适应、也无法容纳此类变,所以当必然发生之变不允许发生时,必导致伪装性。这也是少数开展较早的科技项目,当时即使资源充足、时间充裕也还是没能避免伪装性发生的原因(相关研究参见《有组织的科研,特殊在对“变”的组织》一文)。

S和T要遵循科研规律、有质量的完成,不可能仅靠某一个项目,它要求企业必须同时开展技术发展工作(其结果表现为技术积累)。不采用包含技术发展的科研范式,科技项目的实施质量问题就解决不了。任何未加载技术发展的高创新项目,客观上已不具备完成可能性,执行中出现伪装性问题(质量不达标或造假)主要根源不在人、更不在积极性。

不依托科技项目的技术发展,同样常诱发伪装性

通常情况下,包括观察国外的科技发展过程,技术发展是一个长期性工作,无论对企业还是国家而言好像都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事。但时间长也不意味着就能出好的结果,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过多批次的基础性和关键技术类项目,可为什么现在要做重大科技项目时仍感缺技术积累、没S没T?因为检验科研工作成果通常只能是技术目标,它们不实际运用、甚至大规模运用是很难被真正检验的——这也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践界所诟病的产研结合问题。

既要遵循科研规律又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检验性,技术发展该怎么做?从要求看必须依托更现实、更短期的技术需求,最理想的当然是正在开展的科技创新项目(指以E类工作为主的项目),通过这些科技项目检验并促进技术发展。否则,技术发展就会变得虚无缥缈,加之在我国更易受任务压力等的影响,所以常诱发伪装性——现在回头看以前开展的很多S和T类项目,质量问题实则比E类科技项目更严重。

科技创新必定是长期主义,重大科技创新要立竿见影解决是不可能的,但这不意味着中短期就没成果、没收获。核心是在照顾到现实起点和需要情况下,如何在过程中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是一个有效率、良性的过程:技术发展必须依托于科技项目——如此也同时解决了科技项目当前面临的实施困境(相关研究参见《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模式转型:从“技术目标模式”到“业务目标模式”》一文)。

解决科研项目质量问题,首先须改造科研模式,去除伪装性的客观根源

现在科研项目(包括S类、T类和E类项目)的质量问题,或者说更严重的伪装性问题,不主要是积极性和态度问题,都是“活雷锋”也没用,这里有客观根源。不改造现有科研模式(包括科研项目实施模式和技术发展模式),在面对高创新项目时受科研规律使然,必定导致伪装性发生。

也正因它的存在,导致这些年很多企业开展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开展的一些项目不仅没做出来(钱花了、时间也耽误了),还没技术积累、以后做又得从头再来……在我国当前实践环境下,未加载技术发展的科技项目必存在伪装性,不依托科技项目的技术发展亦常诱发伪装性,两类伪装性独立存在但相互影响(相关研究参见《理想的体制,无言的结局——一个集团研发项目实践》一文)。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