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技创新型企业“战略周期”变长,加剧国企所有者缺位问题与激励困境【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3-09-08 07:49:34)
标签:

产研结合

发展

方法

分类: 管理时评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在国企改革中,“所有者缺位问题”及其对主要经营管理者的激励问题一直是个重点。如今,在国企面对艰巨的创新发展任务时,这个问题正在被放大(相关研究参见《当前经济状况下,国企改革压力与行动方向》一文)。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周期”变长,加剧国企所有者缺位问题

企业在以往运营发展模式下(粗放发展就是一种较低层次的运营发展模式),国企由于所有者缺位问题就存在经营行为短期化等弊病。但在当时,还可以通过对企业主要经营者3~5年任期的整体考评,对该问题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因为企业在运发模式为主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所采用的经营手段基本属于一个战略期内的工作,含义是:其工作业绩能大部分外化为企业实际的经营表现,所以便于考量,从而也能较大程度的与其收入、升迁等个人利益挂钩。

而在科技创新型国企中(也包括向创新型企业转型的),经营行为短期化等问题将加剧。3~5年时间对于其战略发展的效果实现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对硬科技创新而言。这里“战略周期”特指战略行动及相关投入直到大部分战略收获形成或显化所对应的时间跨度。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周期,实际是变长了,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这种现象在国际最优秀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身上已得到验证。

当然,人们也会感到在创新发展时代下,由于创新速度越来越快、企业战略常需要不断调整,直觉感受是战略行动的周期在变短。但那是战略行动的频度,而非这里所讲的战略成果完整显现所需时间。如快创新方式下,其形成的短期创新产品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成果体现,因技术布局优化(多技术线及其关系)、商业模式改进(多产品线及其关系)、业务创新发展体系形成(多技术线与多产品线发展与结合关系)所产生的更大、也更多的工作成果,必然是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现的。——就像苹果早期产品的市场地位其实并不凸显,但当其手机和App应用商店出现且构成自洽体系后,便一骑绝尘了(相关研究参见《思考人员激励的三个维度》一文)。

在科技创新型企业中,要“坐冷板凳”的将不只科技人员

由于科技创新是一类典型的发展性、建设性工作,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可理解为是一个缓慢释放、逐渐发挥作用的过程,即一部分(往往是较小的部分)可能在3~5年内表现出来,但更大比例的工作效果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呈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在实践中常听到人们鼓励、甚至劝说科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复斯专家指出,一旦谈到企业创新发展,那么就会有很多人都要“坐冷板凳”了,不仅是科学家和科技人员,还有那些参与或执行着发展类任务和工作的人员、部门负责人、乃至企业经营者。道理是一样的:在企业战略周期变长情况下,某个战略周期内很多创新相关类型人员可能都会一定程度的面临“坐冷板凳”问题,因为用以衡量其收入的短期业绩表现并不能完整反映其投入及工作质量(相关研究参见《科研中的集体行动困境:冗余性成本缺乏补偿导致逆向选择——不愿率先行动》一文)。

国企面临的激励困境:缺乏适应科技创新型企业战略周期变长所需的激励手段

战略周期变长,使国企里以往建立在短期利益基础上的经济奖惩、职务升降等指挥棒失效了。如果任期只有3~5年,理性选择下管理者就不会基于企业更长期的战略收益去行动,所以自然不会在基础创新、重大创新和持续创新上有真实的关注与投入,同样也不会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形成上有真实的关注与投入。

但显然,简单延长经营者任期以匹配战略周期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行的。倘若该经营者胜任还好,而更多时候是不胜任或有更好的发展机会需要转岗,所以并不是一个可广泛使用的方式。

这种情况下,在科技创新型国企中既要抑制更为突出的所有者缺位问题,也要解决创新过程中更广泛参与者(科研人员、中层管理者、产业公司负责人等)的激励问题,因此必然需要在机制设计方面取得有效突破(相关研究参见《科技创新型民企,“创新性工作扩大化”带来的中层激励挑战》一文)。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