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体制机制外,大型集团和科研机构为何很难复制科创企业的早期成功?【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3-03-09 09:07:42)
标签:
创新发展方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实践中有相当多的科创企业从小团队开始成功的走过了初创期,而拥有更多科创资源与机会的大型集团和科研机构,产业孵化效果却远不如它们,于是有些集团和科研院所试图模仿科创企业的做法。需要指出的是,科创企业的早期成功很难复制,除体制机制外二者还存在其它创新差异。
从最基本的科研范式看,有正向研究(STE)和逆向研究(ETS)两种。其中,S指基础研究、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科学研究活动;T指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试验发展等应用技术研究活动;E指工程化、产品化及其规模化等环节中的工程技术研究活动。
科研任务不同导致科研范式差异:科创企业早期是ETS,而重大科技创新需要STE。从我国现有科创企业看,早期大多是通过小创业团队瞄准明确的产品目标进行的创新——即属典型的ETS模式,且其中真正涉及T和S的成分往往并不多。总体看,与其它创新主体相比成功率相对较高(相关研究参见《[案例分析]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模式创新——怎样度过成长期》一文)。
而当前大型集团和科研院所开展的创新项目,从创新度、技术距离、技术线数量、产业配套要求等方面显著高于科创企业早期开展的项目——往往需要采取一定程度的STE模式,且越是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越是如此。事实上,倘若回顾这些大型集团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发展历程,会发现在防创、微创盛行时期它们也曾经孵化出很多科创企业(相关研究参见《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组织体制与组织架构》一文)。
因此,即便除去体制机制原因,由于科研任务不同导致它们在科研范式选择上存在根本差异,使得大型集团和科研院所难以复制、尤其是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无法模仿科创企业早期成功做法。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