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技项目:供需矛盾为何不可能在立项环节解决——从科研概率性角度分析【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标签:
创新发展方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随着企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甚至基础研究的日益重视,开展的重大科技项目越来越多,但一个问题也始终摆在面前: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与满足企业(国家)战略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从科学学角度看,科技发展和科研工作有自身规律,高不确定性导致了计划的困难性、进而需要更多依靠科研人员(团队)的自由探索……;但从企业实践需要看,对创新成果的需求不仅在时间上日趋紧迫,且由于创新投入的成倍增长导致对成果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何把这二者统一起来?以前,我国主要是通过科研院所先形成科技成果,再转移/转化给企业,但产研结合问题一直无法很好解决;现在,更多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即从立项、投入到整个创新过程管理及评价都由企业负责,问题转变为:在企业内部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
起点结合:无法真正消除科研生产的概率性问题
起点结合是实践者关注最早,也是实践最深的。即在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环节,充分发挥技术专家资源和能力,与企业战略需求及产业端人员结合,充分讨论、反复论证以确保立项准确与可行。但结合问题就此解决了吗?仔细回想一下,那些在执行中遇到问题的科研项目,又有哪个不是经历过上述过程的呢。
复斯专家指出:由于科研工作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过程中每项科研活动乃至整个科研项目,形成有效产出常常都是小概率事件,科研能否出成果(产出概率)以及科研成果能否满足实践需要(匹配概率)共同影响着科研生产过程的概率性(如下图)。
因此即便是在立项环节,也不可能靠深度论证真正解决概率性问题,因为专家判断很多情况下只能建立在假设、推断等基础之上;而一旦进入执行环节后,无论当前企业采用的是正向研究模式还逆向研究模式,供需双方结合(指对科研工作有实质性影响的活动)就更少,概率性问题也随着项目的推进被放大:其中正向研究表现为匹配概率问题严重,而逆向研究则是产出概率问题更大(相关研究详见《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冗余性与概率性改善是核心》一文)。
过程结合更重要,但也更难
对企业来讲真正严峻的是,往往越是重大科技项目,不确定性就越强,其概率性问题也越突出——或者说对二者结合的需要更迫切。
尽管概率性是科研生产的内在属性,不能完全消除但可显著降低。在立项环节通过供需深度结合降低概率性问题虽很必要,但更需在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通过提高动态性实现二者的结合。当然这更难,专业要求也更高,涉及到科研工艺的高级化构造、脆弱性管理、伪装性消除,以及对“变”的响应管理等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管理知识和方法,显然已不是“科学学+传统管理学”所能涵盖和解决的了(相关研究参见《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与伪装性——亟待开拓的管理新视域》、《有组织的科研,特殊在对“变”的组织》和《服务科技体系运行的专家治理:工作方式与体系结构》等)。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