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冗余性与概率性改善是核心【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标签:
产研结合创新发展方法 |
分类: 创新发展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从管理角度看都属科研组织工艺(反映科研活动构成及开展关系),是科研体系的价值内核和生产力因素。由于科研组织工艺内在的规定了科研体系的产出性能,进而限定了体制机制等改革的价值空间,所以研发力、成果产出效率等,根本上决定于科研组织工艺的生产性能及其实现程度。
当前,企业对科研组织工艺的理解更多是从科学学角度的“科学认知”,而缺乏从管理学角度的“管理认知”,对影响科研生产性能的可管理因素缺少必要认识,直接导致:在诸多科改工作中,对科研组织工艺的性能少有触及、更乏变化,致使很多企业陷入改革长期无效的困境。
冗余性与概率性:限制着两类科研组织工艺的产出性能
从知识生产的内在基本活动关系看,存在从S到T再到E的先后关系。S指科学研究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T指应用技术研究活动,包括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试验发展等;E指工程技术研究活动,包括工程化、产品化及其规模化等环节中的技术工作。
从知识生产的组织关系看,可有多种不违反其内在活动关系的“科研组织工艺”。如何组织科研活动才能更有效的产出所需知识?正是科研组织工艺所要重点考虑的。
实践中广泛运用的科研组织工艺有两种基本类型:正向研究(STE)和逆向研究(ETS)。所谓正/逆向研究均是参照知识类型之间的内在关系而言的,前向知识充分了再开展后向知识开发,属正向研究——基本过程是基础研究之后应用研究,再经过试验发展和工程化开发最终实现创新目标物;逆向研究过程恰好相反,是根据实践需要提出具体研发任务,从工程化开发起步,视需要对前向知识做必要延伸——基于E定制开发T、基于T定向发现S。
我国企业一直以来采用逆向研究的比较多,现在仍很普遍。随着创新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和运用正向研究。但问题是,在高创新和长技术距离下,无论采用哪种工艺都存在严重的内在生产缺陷:冗余性与概率性。
冗余性
这里的“冗余”指冗余投入及由此产生的冗余知识。实践中,冗余投入具体包括两类:一类是在目标知识以外领域(冗余领域)的科研投入,另一类是在目标知识领域上的非必要投入(过度投入)。
就特定项目所需的目标知识而言,两类科研组织工艺都存在冗余性问题,因为:由于三类知识间的内在生产关系,客观上存在前后向联系,造成前向知识如不充分则后向知识就很难出来——即充分非必要而产生的冗余;更关键的是,在产出所需知识前,科研人员其实并不知道此次目标知识的具体领域和具体内容,所谓“目标知识”均是在最终研发目标实现后的“事后认知”,且越是前期知识储备缺乏越是如此。因此,有过深刻科研经历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向前在基础知识上寻求认识突破,还是向后在应用环节上进行知识开发,都是在广泛试错的复杂探索过程中、通过多轮次的路线选择和多样化的知识比较后,目标知识才可能真正的被具体确定下来。
但冗余性在两类科研组织工艺上的具体表现又存在差异:假设人力资源和其它科研条件基本满足情况下,需要自研的目标知识涉及S、T和E三类(如下图中a所示)。正向研究时,会在S和T中产生大量冗余,且S多于T(如b所示);逆向研究时,会在E和T中产生大量冗余,且E多于T(如c所示)。因冗余性的存在,使二者的生产特性形象的呈现出三角形且方向相反。正是“冗余三角”这个内在原因——两类工艺的共同缺陷,导致实践中科研项目实施周期拉长、创新速度变慢、研发投入超支。
概率性
科研工作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过程中每项科研活动乃至整个科研项目,形成有效产出常常都是小概率事件。科研能否出成果(后称“产出概率”)以及科研成果能否满足实践需要(后称“匹配概率”),共同构成了企业科研组织的主要挑战(相关研究参见《脆弱性管理:走出科研产出“零分子困境”》一文)。
正向研究中,前向知识对后向知识具有充分性,因此可更有效的利用知识体系内在联系对后向知识(如S对T、T对E)进行推理和判断,目标知识的“位置”识别与界定往往更准确(如表现为立项更合理、路线更可行等),因此有助于提高产出概率。
逆向研究则不同,由于已有的前向知识对后向知识往往只具有必要性且还是事后观察的,所以后向知识“是谁”的问题很严重,只能通过在需求满足性和供给现实性间的反复尝试来确定:首先尝试对多种不同的E类知识进行初步研究,判断是否有能够满足需要的,如没有则回头尝试其它E类知识,有则对其进行开发;但在开发中若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T类知识(即需要向前突破),则再次面临技术供给的现实性考量问题——该T类知识能否开发出来?若研究中发现很难解决、甚至需要在基础研究上有所突破,那么还能不能继续?如果继续则很可能在可容忍的时限内无法实现突破、只能回头再尝试其它E类知识……如此往复,这一过程恰好走通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显然比正向研究的产出概率问题更严重。
然而,尽管正向研究在解决产出概率问题上更优越,但在匹配概率问题上的表现却显著低于逆向研究——也正是它,导致传统上开展正向研究较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长期存在着严重的产研结合与成果转化困难问题。
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作为知识生产的两类组织工艺,可类比产品生产的两类组织工艺(以产定销和以销定产),前者虽利于生产但不利于需求匹配,后者反之。正向研究的概率问题主要体现为匹配概率低,逆向研究的概率问题主要体现为产出概率低,二者均无法完整的满足当前实践需要。
概率性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导致冗余的成倍增加(见下图,P指实际商业应用如产品、装备、工程等,每个三角形代表一个轮次的完整探索过程),并致使项目实施周期更长、创新速度更慢、研发投入更大。
冗余性与概率性,既是衡量科研组织工艺的关键维度和指标,也是影响科研生产特性的核心因素。正因二者在根本上都是由不确定性导致的,所以反过来也可以籍此管理不确定性,进而改善科研生产特性,解决科研管理问题。对于其它科研改革工作来说(包括各种体制机制),若对冗余性问题和概率性问题没有实质性触及和解决,则大的效果就很难看到(相关研究参见《有组织的科研,特殊在对“变”的组织》一文)。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