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实施体系构成:三维纠缠空间下构建实施体系【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标签:
产研结合创新 |
分类: 创新发展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接上《科研项目实施体系构成:科研院所、大型科技集团和民营科技企业典型实践体系》
科研项目实施体系,是具体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系统,直接决定项目运行状态和最终输出结果。它是多类管理模式综合运用的复杂系统,需对其成分构成和运行性能进行专业解析,方可形成有助于改革和构造推进的具体认识(相关研究参见《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面向创新时代的三维管理对象》一文)。
挑战:三维纠缠空间下构建科研项目实施体系
当前,创新发展已进入到高创新、快创新和规模化创新时代,需要更多企业具备如下图所示D1、甚至D2性能的科研项目实施体系。现有实践中的三类主体,其实际体系多只在某一性能上达到中等而在其它性能上都较低,很少有企业能在体系性能上同时兼具这三类主体的各自最高性能(D1),但都离目标要求D2还很远——科研项目实施体系构造任务迫切而艰巨!
在解决项目实施能力方面问题时,除实施体系构造及其性能提升外,很多企业也寄希望于加大资源投入和引入高端人才两种方式。对此,同样可用该模型分析一下其可行性与问题所在:
加大资源投入和引入高端人才,实质是改变资源总量和质量,而该模型此前的分析均是建立在经济理性假设和人力资源胜任假设基础上的。(经济理性假设,指边际资源投入等于性能提高带来的边际收益,如项目实施效果改善程度。当前者大于后者时,都是非经济理性下的创新项目实施行为。)
举集团体制或高成本吸引人才,虽可提高现有科研体系性能,在一定程度内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超出合理范围则在经济上是不理性的——创新投入无法回收、不可持续;且由于同样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投入加大,项目实施体系性能改善程度会越来越小,从而进入“粗放创新”陷阱。
但当前这样做更现实的问题在于:由于科研项目实施体系距离项目实际性能需要很远,即便上述问题都不顾及,不计成本的方式也根本不可能弥补项目实施体系的性能差距,尤其是在高创新项目上,因为:资源规模增大对量级的代偿性高,而对不确定性的代偿性低;资源质量提高(指人才引进),对不确定性的代偿性虽高,但随着量级和时效性增大也迅速下降。
同样,当前在科研项目实施上的其它改进做法如加大激励、简化考评等,虽然也是必要的,但也必须是建立在现行项目实施体系性能基本具备这一客观基础上。否则,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各类职能管理手段的运用会因没有发挥作用的客观根据而无效。
科研项目实施体系构造,需要在三维纠缠空间下、从三类模式的选型入手,并将其转化为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系统,这是绕不开的改革议程,也是一个较为复杂且富于专业性的系统工程(相关研究参见《脆弱性管理:走出科研产出“零分子困境”》一文)。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