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实施体系构成:科研院所、大型科技集团和民营科技企业典型实践体系【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标签:
产研结合创新发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接上《科研项目实施体系构成:科研模式成分——主要影响“时效性”性能》
科研项目实施体系,是具体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系统,直接决定项目运行状态和最终输出结果。它是多类管理模式综合运用的复杂系统,需对其成分构成和运行性能进行专业解析,方可形成有助于改革和构造推进的具体认识(相关研究参见《理想的体制,无言的结局——一个集团研发项目实践》一文)。
实践中,企业的科研项目实施体系主要是由这三种成分(项目管理模式、探索性工作模式和科研模式)共同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各成分在使用程度、运用方法和适用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使不同企业项目实施体系构成和实施效果有所不同,下面以当前我国在创新发展实践上三类主要企业的实施体系为例,进一步说明。
科研院所:科研项目实施体系的成分与性能
科研院所在上一阶段开展的项目,相对其它主体而言有较高创新度,但项目小、时效性要求也不高。适应这类项目开展所形成的科研项目实施体系,即在实践中被称为“课题制模式”的一套做法,其成分构成是:低级项目管理模式、低级探索性工作模式和低级科研模式(低关联任务结构+低过程集成工作模式);其所实现性能是:时效性低,量级低,不确定性较高(如下图红色实线所示)。
为适应发展要求,当前多数项目(课题)的创新度进一步提高,因此项目实施体系至少需要提升到图中虚线所示的性能水平——要大幅度提高不确定性的性能。然而,多年来科研院所对课题制模式改革始终难见成效,尤其是在探索性工作模式的体系构造上还缺乏实质性推进,导致其明显落后于项目实际需要,客观上不具备完成高创新度项目的能力。
如此情况下,实施结果必定是课题完成质量差或者说达不到创新度要求:由于项目量级在承接时已经确定、无法改变,而进度又是易于识别的因素,所以课题承担主体综合权衡下来,只能通过各种方式变相降低项目创新度、进而降低不确定性要求——这也是科研院所感觉项目越来越难管、难考的原因之一(相关研究参见《课题制:瑕瑜错陈 取舍之间》一文)。
大型科技集团:研制项目实施体系的成分与性能
大型科技集团在我国主要是大型国企集团,其开展的科技创新项目、尤其是国家重大专项等研制类项目,量级大、创新度和时效性要求较高。
但观察其实施体系,在成分和性能上与科研院所的并无根本区别,唯一不同的是,该体系的项目管理模式成分略高一些。然而,进一步具体分析可发现,该成分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项目组织体系多级化程度实现的——除底层的多个课题组外,上面增加了更多层次的课题组和课题管理组,项目管理模式本身的高级化程度既不完整也不显著。因此,在其它两方面性能不变前提下,量级性能虽有提升但程度并不大(如下图紫线所示)。
但这似乎与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结果并不一致:很多大型科技集团实实在在的正在或已经完成了一些高量级的项目。这里在进一步分析前,首先认识一下科研项目实施体系的一个内在特性:性能代偿性。它指一个体系的整体性能既定时,在一定范围内三个性能的具体分配是可以变化的,即在一定程度下要提高一个性能就会被迫降低其它性能。如在实施高创新度项目时,如果要求实施体系的功能更多用于不确定问题解决,则:如果不降低时效性要求,就只能做更小的项目——降低量级性能;若不降低项目量级,则只能采取更简单的科研模式(任务结构更独立且工作过程交互性更低)——降低时效性性能。
当前,大型科技集团的研制项目实施体系虽然比科研院所的体系有更高的量级完成能力,但并不突出,尤其是相对于其所要完成的项目而言仍相差甚远。所以只能通过性能代偿性来弥补量级性能上的差距——实际运行时一般是以降低项目的不确定性或时效性为代价(如上图红线所示),结果表现为:要么是进度被严重拖延,要么是创新度明显不足(进度控制及其考评严格时尤其如此),当然更多是二者兼而有之。因此,大型科技集团只有采用更高级的项目管理模式,项目实施体系才能在不降低所内含的时效性和不确定性性能前提下具备高量级(相关研究参见《集团科技体制改革思考维度:三类技术任务及其配置》一文)。
民营科技实体企业:研发项目实施体系的成分与性能
在我国上阶段发展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如手机、家电和汽车等个人消费品领域的民营企业,其创新项目具有快创新(时效性要求高)、低创新(不确定性程度低)和中等偏小(比科研院所的大,比大型科技集团的小)的总体特点。
其实际形成的项目实施体系,成分构成是:中级项目管理模式、低级探索性工作模式和中级科研模式(简单的关联任务结构+简单的过程集成工作模式——如协同研发模式、IPD等),其所实现性能是:时效性和量级中高,不确定性较低(如下图紫线所示)。
这样的创新项目和实施体系适应的是我国上阶段低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当前,这些企业需要较大程度的提高项目创新度及项目实施体系的对应性能(如上图红色虚线所示)。然而,由于没能在原实施体系中融合性的提高探索性工作模式成分,也就无法将其体系升级到所需的性能水平上,导致这些企业在实际执行高创新项目时,只有靠量级和时效性的代偿性来满足高不确定性要求(如上图红色实线所示),并由此导致也开始出现严重进度问题——以往此类问题是可控的,创新速度和执行力也是这些企业原本最引以为傲的(相关研究参见《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与伪装性——亟待开拓的管理新视域》一文)。
(未完)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