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创体系的两类技术线运行逻辑:产品技术线体制【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标签:
产研结合创新方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接上《企业科创体系的两类技术线运行逻辑:两类技术线与两类运行体制》
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虽然都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但后者才是内容、根本和价值基础。突破科技创新体系构造困局,背后的运行逻辑是关键。两类技术线——产品技术线和专业技术线,是科技体系运行的重要逻辑,但当前尚未被企业有效运用(相关研究参见《产业创新发展模式——T++与快创新》一文)。
产品技术线体制
“科技-产业”发展体系(业务创新发展体系),是产品技术线体制的运行前提(如下图)。业务创新发展体系指由产品线、技术线及其二者的发展与结合关系构成的体系,它既是产研结合的协议与接口,也是科技侧和产业侧工作目标与任务的终极设定系统。
产品技术线,是该体制的运行中枢。产品技术线是业务创新发展体系在技术侧的投射,有多少产品线和技术线,就有多少产品技术线。产品技术线向上承接业务创新发展体系的技术任务,经细化和技术统筹,形成各条产品技术线的中长期科研规划与近期工作计划;向下作为各专业研发工作的目标与任务确定依据,牵引各条专业技术线的中长期科研规划与近期工作计划形成。过程中,产品技术线管理主体对专业技术成果进行实质性审查(专业技术线体制下,产品线等管理主体只能进行形式性审查),并在各类变更和情况处理中发挥中枢作用(相关研究参见《服务科技体系运行的专家治理:工作方式与体系结构》一文)。
产品技术线管理主体,作为准甲方角色主导运行过程。为产品技术线设计和落实管理主体,是该体制的关键组织任务。产品技术线管理主体与专业技术线管理主体(如专业组或研究室等)应分属不同利益主体,在科研项目实施中形成准甲、乙方的工作关系,类似外委研发项目,只是这里的甲方是产品技术线管理主体。
依创新环境和发展条件差异,产品技术线体制有强有弱。产品技术线体制是一个较广泛的实践范畴,有强弱之分。简单讲,若产品技术线节点越稀疏(在专业技术线上表现为外控节点越少)、产品技术线管理主体功能越弱或管理水平越低,则产品技术线体制就越弱;反之,则越强。由于每个企业的创新环境(创新速度、技术竞争压力等)和自身发展条件(产业规模、研发力量、资源投入等)不同,所需的产品技术线体制强度类型亦不相同。
业务创新发展体系的内在构造,从根本上决定了产品技术线体制强度的类型选择。创新发展方式运用强度,决定了创新发展的工程量,进而决定科技体系中两类技术线之间关系——即运行体制类型选择。对特定企业而言,业务创新发展体系中的产品线和技术线越多、相互之间的结合越复杂、创新节奏越快,则需要该企业产品技术线体制越强,否则产研很难高效结合,快节奏的创新发展规划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上世纪90年代以前,企业科技创新速度缓慢,即业务创新发展体系投射的产品技术线数量少、关系简单、节点稀疏,很多企业采用弱产品技术线体制、甚至停留在专业技术线体制;但随着创新发展速度加快,企业所采取的产品技术线体制逐渐趋强,IBM、微软、苹果、特斯拉分别代表四个创新速度时代,也代表了四类不断增强的产品技术线体制。
从构造上总体看,产品技术线体制的科技创新体系是由业务创新发展体系、产品技术线体系和专业技术线体系三部分组成,并包含作为准甲乙方工作关系的两类技术线管理主体(相关研究参见《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面向创新时代的三维管理对象》一文)。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