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之内构体系:企业现行内构体系仍未摆脱“D基型”体质【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标签:
产研结合创新发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当前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上,实务工作多、体系建设少,片段孤进多、系统配称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发展体系的内在构造缺乏真正认识。摆脱行动困境:内构体系,正是当前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亟需突破的那道黑暗屏障(相关研究参见《企业创新体系内在构成:三个子体系》一文)。
企业现行内构体系:仍未摆脱“D基型”体质
回顾改革开放早期,出口加工型企业是民企中的典型代表,其内构体系是最简单的D类体系:仅由实体要素和前两个功能领域组成,且其价值工艺系统还以生产系统为主。没有自身的价值对象系统,产品和市场都由外国企业负责,即“两头在外”。(如下图,其中D代表资源投入型内构体系、C代表知识增长型内构体系、B代表技术引进型内构体系、A代表技术创新型内构体系。)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21208/7a23dca5ca724f438e4c0ac1cd25a235.png
此时的国有企业,内构体系虽比其完整但差异并不大:尽管具备了价值对象系统,但是很弱——客户和产品长期不变,更缺乏市场定位、产品设计等方面意识与能力;价值工艺系统中尚未包含研发,销售概念也很窄,所以同样是以生产系统为主。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通过适时运用更高级发展手段,D类体系不仅自身逐渐完善,且其中的知识含量、技术含量以及由此实现的发展质量都在不断提高。这一过程中,主要有三类典型内构实践:
D+引进技术。当产品或技术出现更新换代时,一些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提升并重塑内构体系,如引入新产品实现价值对象系统再构、引入先进设备或成套技术实现价值工艺系统再构、引入ERP或OA实现实施运行系统再构等;然后,企业凭此赢得的竞争优势和机会,在之后几年里延续D类的发展方式。——后将这样形成的内构体系称之为“D+片段B”模式(如下图),该模式在技术周期性强的行业实践得较为突出(相关研究参见《「案例」我国高技术产品生产企业走出“有量无利”困境》一文)。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21208/6faf5961e7e34c5194622d41ada2ffb3.png
D+业务知识。随着企业在各领域实践的深入,相当一部分通过知识运用来改进其内构体系,如:运用战略规划知识(SWOT和波士顿矩阵等)设计企业的行业定位和产品组合,改变价值对象系统;运用市场营销知识(市场定位和4P组合策略等)再构市场体系,运用质量管理、精益生产(PDCA循环和看板管理等)再构生产体系,改变价值工艺系统;运用项目管理、流程再造、绩效管理(KPI和BSC等),改变实施运营系统……完成这些改进后,企业仍旧继续原有发展道路。——后将其称为“D+片段C”模式,该模式在个人消费品领域的企业中实践更为广泛(相关研究参见《经济权配置:经济管理顶层方案的设计方法与工具》一文)。
D+创新技术。即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对自身内构体系实施改造,尽管此类改造涉及三大功能领域,但实践中主要集中在后二者(价值对象系统和价值工艺系统),且相对而言我国成功实现的企业较少、多是微创;可一旦能有所突破,企业就继续通过原资源投入方式努力做大、做久。——后将其称为“D+片段A”模式,该模式早期主要广泛发生在互联网及其它新经济形态领域,直至近十年在其它行业中也开始被企业更普遍尝试(相关研究参见《一个中央研究院的历程——集团创新体制改革20年的反思》一文)。
企业内构体系的实际类型,根据其在发展周期内(一般不少于五年)发挥主要发展作用的手段类型来确定。因此,尽管很多企业都先后使用过其它高级手段,发展体系也实际被改变和提升过,但从一个完整观察周期看,其整体发展体系仍是D类;且从企业真实的发展意图和实际的发展贡献看,高级手段运用只是保健性的、更多是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平均水平,而非要以高级手段为主要发展动力并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用“D+片段A/B/C”来表达,更能反映这些企业内构体系的本质,后文也将此类统称为“D基型”内构体系。
企业现行的“D基型”内构体系,过去是有效的,但当前却无法延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过去有实体要素红利和各类成本外化机会的存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价格低,同时环境破坏、知识产权侵权、资本不当获得等极少付出代价,这使得实体资源即便被过度使用,其边际增长率也始终高于其它手段的边际增长率。但现在一切都变了,不仅实体要素红利消失,且随着环境治理、知识产权保护和资本市场监管等的加强(行使机会主义空间越来越小),继续“D基型”发展已经失去发展的经济合理性——必然表现为越使用越粗放、越投入越低质(相关探讨参见《技术进步提质增效可能是伪命题:重建“引进+”时代技术发展逻辑》一文)。
为此很多企业也开始积极行动,近年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基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企业多了,还想在D类体系下继续发展的企业少了;积极采取“D+片段A”的企业多了,仍停留在“D+片段B/C”的企业少了。对此,基于发展体系内构模型及其内涵规律,需特别指出的是:
对于仍试图提高D类体系并继续靠该模式发展的多数企业,要认识到:当前环境下D类体系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到发展类型升级行动上。
对于试图向高级内构体系转型的企业,要认识到:再多片段也加不成一个体系,必须在深刻把握高级发展体系内构范式和构造规律基础上,以正向工程方式进行成体系的构造。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