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科创企业成长任务与风险:用群体激励和系统激励,解决创新激励问题【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11-14 09:08:04)
标签:
产研结合创新发展 |
分类: 创新发展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接上《上市科创企业成长风险:在组织扩张中平衡创新与运营关系,防耗散、不走偏》
上市科创企业从项目创业阶段进入到产业成长阶段,发展思路、工作内容和资源类型均发生重大变化,研发模式、业务体系与组织管理系统的升级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障碍——迈过去的,进入企业成熟阶段,成为研发创新与产业运营多轮良性循环的创新型企业;迈不过去的,则在产业经营的消磨中渐褪创新本色,蜕化成一般企业(相关研究详见《内企业家管理模式:科研机构如何建立创新管理体系》一文)。
激励:用群体激励和系统激励,解决创新激励问题
科创企业虽然普遍建立起股权激励机制,但随着人员规模扩大、发展任务更多元、业务过程更复杂,其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激励对象有限,激励强度下降,激励及时性、准确性差,日趋成为保健性因素。
科研工作、创新发展工作,成为科创企业进入产业成长阶段的激励难点。项目创业阶段,人员规模小、工作体系简单,主要工作多由核心创业团队完成,股权激励集中且直接,事业驱动内在且具体,因此很少有激励问题;进入产业成长阶段,激励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科研工作要组织化、规模化开展,其它创新发展类工作(如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规划制定、创新组织构建、创新制度建立等)也大量增加,此时对大部分人员而言,股权激励和事业驱动的作用变得微乎其微。科创企业此时自然会在激励机制上做出改革,但多半会是健全岗位绩效工资、制定KPI并加大奖惩力度、引入BSC等……此等机制改革根本上无助于科研和创新发展这两类工作,因为:
业务经营和生产类工作,短期能见效、结果易于考评、成果与个体努力高度相关,运用上述常规激励方法往往比较有效;而科研工作、创新发展及其它建设类工作,其成果与个人努力程度相关性低(一是其不确定性强,努力并不必然有回报;二是其通常需要多人共同努力,一个人的努力虽必要但不充分),现有针对个人的直接激励手段难以奏效(相关研究详见《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与伪装性——亟待开拓的管理新视域》一文)。
这就需要在体系和方法上有实质性突破,才能真正解决创新激励问题:
- 从个体激励到群体激励。个体层次激励虽然是基础性或最终的,但也是底层性的,之上有各级部门、项目部等由人组成的群体——这些能动主体也需要激励,即“群体激励”。因两类工作的最小可考核“绩效单元”常大于个体所对应的业绩范围,因此改进激励效果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提升激励层次,提高激励主体的匹配性(相关研究详见《服务科技体系运行的专家治理:工作方式与体系结构》一文)。
- 从结果导向、自我管理向过程管理、组织控制并重过渡。自我管理的前提是成本可充分内化或结果易于追溯,但这两类工作都不是。这就需要过程管理和组织控制介入,并配以相应考评与分配安排,如引入“软周期考评+负债式预提分配”为技术特征的绩效计划协议,对症科研不确定性强特点。
- 从考评指标、收入结构扩展到体、项、流、权、序多要素的系统激励。当前对部门和人员的激励方法,重点主要放在考评指标、收入结构及其计算方式的设计上,而这极大限制了激励手段的发挥空间。完整的看,经济激励体系是由配置体、经济项、关系流、管理权、运行序等多个设计要素构成,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上的打开,都会揭开新的设计空间,有利于在激励机制设计上走出当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困境(相关研究详见《创新发展与业务转型: 突破机制设计困境》一文)。
- 通过激励体系的高定制化,实现“三网合一”。三网指,企业中各类业务活动组成的“业务网”、各级组织及其运行形成的“组织网”、各主体经济运行及其激励构成的“激励网”。传统激励方法源于流程式业务,更适于直线职能制组织;但随着企业业务系统趋于复杂(业务类型多、成熟度不同、业务关联加强、科研工作增多等),组织与运行方式也更为多样(功能复合型主体多、项目组织形式多类并存、各种程度内部市场化同时运行等),激励体系却越偏离越远,早已不适应业务网和组织网的发展需要,但至今除了调调比例、换换算法外,几乎毫无作为。到了必须做出根本性设计的时候:基于业务网、进而组织网,高定制化的设计激励网,实现“三网合一”。
内部业务关系复杂、创新过程跨部门多、组织人员短期内扩张过快的科创企业,会是激励机制问题的重灾区——因为它们的业务网、组织网与传统企业的偏离更多,传统激励方法失效问题必然更突出(相关研究详见《项目基础型业绩管理模式:项目式业务特点企业的薪酬分配与绩效考评》一文)。
(未完)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