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短技术周期下的创新发展规划:市场竞争分析——非类竞争结构【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11-04 09:13:27)
标签:

产研结合

创新

发展

分类: 管理时评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创新发展规划做浅了是老一套,做深了又成了科技发展规划(二级规划)。战略规划的任务和决策事项虽然相同,但不同发展方式所需的分析框架和决策模型不同。传统规划方法不适合创新发展方式,需要扩展和升级(相关研究详见《集团科技创新规划的五点技术性思考》一文)。

市场竞争分析:非类竞争结构

从企业采用的技术类型和发展方式两个维度看,同一产品市场中存在着六类不同的竞争主体(见下表)。

短技术周期下的创新发展规划:市场竞争分析——非类竞争结构【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为便于观察,通常把企业现阶段正在采用或拟采用的技术作为“本技术”——即确定技术环境分析焦点,将发生在其前和其后具有替代关系的技术作为“前技术”和“后技术”。

创新发展方式,指通过技术创新和以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创新实现企业发展的方式;以其它方式如购买技术、引进产品生产线、市场拓展、收购兼并、品牌经营、资本运作等实现的企业发展,统称为运营发展方式(相关研究详见《穿越高质量发展的内构屏障》一文)。

过去企业面临的竞争主要是同类企业间竞争——“同类竞争”,即同类产品、同代技术和相同发展方式企业之间的竞争。所形成的营销方法和竞争理论(以菲利浦·科特勒的《市场营销》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为代表),根本上也是同类竞争的产物。

过去,虽然同类产品市场中普遍存在着非类竞争主体——既有技术类型差异所致的非类又有发展方式不同形成的非类,但非类主体之间的竞争(即“非类竞争”)却并不普遍,因为:在以往慢创新环境下,不同代技术的企业很少会遇到,更多的是同代技术企业间的竞争;且由于运发企业主要是上一代技术的承接者,创发企业在进入新一代技术产品时也往往会寻求主动退出上代技术产品,所以同代技术产品竞争中主要是同一发展方式企业间的竞争——创发企业与创发企业竞争、运发企业与运发企业竞争(相关研究详见《非类趋向战略:向创新型企业转型的行动框架》一文)。

然而,一旦技术创新速度快到一定程度,这六类主体就会被压缩在一个时空中,相互间竞争就会发生、甚至变得非常激烈。而且创新速度越快,非类竞争就越成为市场上的主要竞争类型——这正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技术环境和竞争结构。于是处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任何企业都会面临十类竞争者:其中波特的五力模型中界定了传统的五类竞争者——同类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企业、供应商、客户,以及上表中列示的其它五类竞争者(去除本企业当前所属类型)。

不同的技术竞争力曲线,对应不同的市场竞争格局。以一个标准的技术竞争力曲线为例(相关研究详见《短技术周期下的创新发展规划:技术环境分析——技术竞争力曲线》一文),企业在各阶段面对的非类竞争结构如下图所示。

短技术周期下的创新发展规划:市场竞争分析——非类竞争结构【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 前1期:该阶段是前技术运发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主要存在三类竞争主体——前技术运发企业(B1)、前技术创发企业(A1)和本技术创发企业(A2)。由于B1竞争力最强,因此占有该阶段最多市场份额和收益;A1竞争力最小,并逐渐退出市场竞争;A2竞争力处于上升期,且比A1更有优势,其增加的市场份额和收益主要来自A1的释放。从竞争激烈程度和竞争主动性看,由强到弱依次为:B1的同类竞争、B1与A1的非类竞争、A2与B1的非类竞争。

- 前2期:该阶段是本技术创发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也存在三类竞争主体——A2、B1和B2。A2竞争力最强,因此占有该阶段最多市场份额和收益;B2的竞争力最小,但正在不断增强。该阶段主要是A2和B2共同瓜分B1的市场,其竞争程度依次为:A2与B1的非类竞争、A2的同类竞争、B2与A2的非类竞争。

- 独占期:是本技术的两类发展方式企业共同占据市场的阶段,因此只有两类主体(A2和B2)。随着本技术应用的逐步成熟、代际产品的技术创新跨度变小,运发方式竞争优势日益增加,直至与创发方式旗鼓相当、平分秋色。其竞争程度依次为:B2与A2的非类竞争、A2的同类竞争、B2的同类竞争(相关研究详见《面向创新的运营》一文)。

- 后1期:该阶段是本技术运发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市场,存在三类竞争主体——B2、A2和A3。B2的竞争力最强,A2的竞争力最小,A3开始出现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其竞争程度依次为:B2的同类竞争、B2与A2的非类竞争、A3与B2的非类竞争。

- 后2期:该阶段是后技术创发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市场,存在三类竞争主体——A3、B2和B3。A3的竞争力最强,B3进入市场并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其竞争程度依次为:A3与B2的非类竞争、A3的同类竞争、B3与A3的非类竞争。

当技术竞争力曲线发生变化时,上述各阶段的竞争格局也会随之变化,既可能是竞争力强弱程度的改变,也可能是竞争主体构成的改变(相关研究详见《产业创新发展模式——T++与快创新》一文)。

(未完)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