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创新的运营:系统构建四层次创新运营体系【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08-12 09:05:50)
标签:
产研结合创新发展方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发展逻辑决定运营逻辑。运营逻辑、运营方式仍延续传统发展方式的做法,正成为企业当前创新发展的障碍。构建创新运营体系,就是在业务方法层面、在创新执行层面对创新发展做出直接回应(相关研究详见《面向创新的运营》一文)。
系统构建四层次创新运营体系
项目级创新运营、产业级创新运营、业务体系级创新运营和企业级创新运营,完整构成了当代快创新下创新发展企业的运营体系。
依四层次创新运营体系的内在关系,系统推进改革工作,是对所有创新发展企业的基本要求。创新发展的改革工作走到今天,到了更需关注系统性的时候。
一方面,下层出现的问题需要上层提供条件、配合解决。局限在项目级解决不了真参与问题,需要构造真体系(业务体系级创新运营)、形成真需求(产业级创新运营);
另一方面,当前每层创新运营体系都有各自独立的改革任务。按面向创新的运营要求,各层本身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标准、管理要求、管理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都需要探索和建立,且其中包含很多创新创造成分。
企业因创新起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创新运营体系的形成路径和当期工作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对于没有产业基础的科创企业,小到一般创业公司、大到商飞集团等,要避免直接以目标产品为业务目标、过程中单纯研发的做法,应在技术路径上多思考业务中间体的创设,加速产业运营体系建立,尽快形成业务拉升技术的产业基础;对于传统产业运营能力较强的成熟企业,如大型车企等,目前出现的很多研发问题根本上是从原来低创新、慢创新竞争环境和创新模式,向高创新、快创新转变所致,应重点构建业务体系级创新运营体系,促进产业对创新真需求的形成,进而实现真参与。但不论哪种企业、哪个阶段,这四层次创新运营体系的最基础搭建工作都是必须的(相关研究详见《企业创新体系内在构成:三个子体系》一文)。
对于四层次创新运营体系(项目级-点、产业级-线、业务体系级-面、企业级-体),长期以来很多企业的改革目标或诉求在“点”上,而切入或主要改革工作在“体”上——以体的改革破点的困境。如建科研平台、激励科研人员、组织结构调整等,线和面上做得少、做得浅,点上虽很重视,但重视的是结果而非过程和方法。这样的工作思路,根本上是“传统+”模式——传统运营体系+创新资源+创新项目。创新运营体系不形成,所增加的创新资源和创新项目无论多少,也都会被这个运营黑洞吞噬掉。
当前企业级创新运营改革上,存在两种“撕裂”误区,并正在成为创新运营体系形成的严重阻碍。“体”作为创新运营体系中最高层次,对其它三个是终极支撑,其重要性自不必说。当前,对于体有两种主流的组织变革倾向:
一种是为加强创新项目推进力度,成立比较独立、比较实化的研发部门(技术中心、中央研究院、创新中心、创新研究院等),运行过程相对封闭,与产业体系联系很少。这样做,是从项目级对研发和运营的撕裂,也是从业务体系级对技术线和产业线的撕裂,结果面向创新的运营无法形成。可否纳入所需的运营人员?实际上不可能:人员需求数量、质量和使用效率问题,只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脱离实际产业运营工作后,这些人也很难持续掌握准确情况,更难有效开展工作,结果再有能力的人一旦从产业体系里抽出来也会被“晾干”——于产业有害、于创新无益(相关研究详见《一个中央研究院的历程——集团创新体制改革20年的反思》一文)。
另一种是为加强产研结合、加速创新转化,将相关产业体系与研发体系重组,结合成更紧密的整体(如产业创新发展事业部、子公司、专业子集团等),运行比较独立、发展比较自主。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没什么问题且可避免上述缺陷。但实际上,开展此类重组的目的就是要集中优势资源做创新突破,所以从这个企业的整体层面看,业务发展体系实际上由原来一个相对较大的面被撕裂成多块“小面”——技术线少、产业线少甚至只有一个。即便与变革前比,这样做的结果也会导致技术应用方向变少、产业发展的技术驱动力变弱。这种方式,最多只能在慢创新下支撑一段。快创新下,产业一定要走出生态、技术也一定要走出布局,这都不是更封闭、更专业化的创新主体能独自完成的。当然,这种变革并非完全不可行,关键是企业层面必须能发挥一级创新运营功能(即构建企业级创新运营体系),不能再停留在战略总部、财务总部上,这样,完整的面就会被缝合,重新形成的整体业务发展体系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越走越开、越走越快的创新空间(相关研究详见《“平行业务整合”是一类高级产研结合做法吗?》一文)。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