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创新的运营:业务发展体系是一级创新运营任务——构建真体系,形成真需求【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08-11 08:56:53)
标签:
产研结合创新发展 |
分类: 创新发展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发展逻辑决定运营逻辑。运营逻辑、运营方式仍延续传统发展方式的做法,正成为企业当前创新发展的障碍。构建创新运营体系,就是在业务方法层面、在创新执行层面对创新发展做出直接回应(相关研究详见《面向创新的运营》一文)。
业务发展体系是一级创新运营任务——构建真体系,形成真需求
业务发展体系是创新发展企业的一级运营对象,构成其一级创新运营任务。建立并推进具备快创新特性的业务发展体系,同时也就形成了产业运营体系的“真需求”。
创新成为产业经营性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企业具备快创新能力。很多企业从传统发展方式转型而来,慢创新都成问题,如何能快创新?仅从单一产业、单项技术层面已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企业整体的业务发展体系层次,才能构造出快节奏的创新空间。
客观上,满足快创新的业务发展体系必须具备以下内在构造特征:
形成多技术线创新对单产业线发展的支撑,并以间续运用方式加快产业创新速度。当代产业的创新发展很多都是多技术创新的综合推进过程,靠一项技术的持续迭代很难实现对一个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间续运用方式是指对技术线创新成果的运用是不均衡的,哪项技术有突破,就以哪项成果为主要创新点研发下一代产品。试想,若有三条技术线,且每条技术线的创新还是原有速度(如三年),则通过间续运用方式就可以实现一年一个新产品的快创新。反观当前创新方式,往往多是确定一个最终目标物,然后以多技术线都达到某一成熟度后再加以运用的方式,结果是技术线越多,新产品推出就越慢。
形成多产业运用对单技术线发展的支撑,并以业务拉升技术方式提高技术成熟度。技术创新成果的多领域运用,是创新型企业扩张的基本模式,何况大创新需要大投入,更需要来自多产业的经济支撑。技术成熟度到哪了?是否真成熟了?都是创新推进的重要决策前提,但常常不易衡量、更难验证。其实检验技术是否成熟的最有效方式,是将成果实际运用到业务上并真实运营,——通过一个个用上各类中间技术成果的实际业务,能有效拉升技术、加快创新、加快成熟。
运用中间体思维,构造渐进发展过程。现在很多稍微重大一些的创新项目,都是采取长途奔袭模式,期间缺乏业务中间体(阶段性创新目标物)的设置,导致:技术不达到某种较高状态就用不上而要达到又需要很长时间的两难局面,像航空发动机、大飞机等更是如此。在一个产业内增设业务中间体,可进一步加速快创新;在关联产业上增设中间体——围绕关键技术及其中间技术成果适度设置业务中间体,也就开辟了一个个新的产业,从而既可有效拉升技术又可获得更多经济支撑。
尽管如此,实践中设置业务中间体通常需要极强的商业创新能力,可能出现新行业、甚至新业态。技术模仿时代我们可以模仿创新企业的业务中间体,但创新时代下这些业务中间体是别人技术提升台阶而不是自己的,反而不能直接拿来用而是需要自己去创新和设计;且业务中间体不仅是技术的中间体,也是运营的中间体。即便在技术上可行,如果运营体系差距过大、短时间内配称不上,仍不是可取的中间体——因为无法取得商业成功;即使由于一些原因企业可以一时不在乎商业成功与否,但运营体系缺乏业务锻炼和竞争考验、缺乏提升台阶,也是导致很多重大创新最终不成功的重要原因。所以在业务中间体设置上,不仅运营要配称创新,创新也要配称运营,照顾到运营现状,使运营体系转型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相关研究详见《穿越高质量发展的内构屏障》一文)。
创新发展企业的一级创新运营任务,是形成具备快创新特性的“真体系”。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却不改变业务发展体系的构造特征和形成方式,只在项目实施上努力是无效的。现在很多企业也做了科技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认为剩下的只是执行问题,如实施方式问题、积极性问题、执行力问题等——而这恰恰是一个颇具隐蔽性的认识误区,极大妨碍了正确行动、贻误时机。企业当前已经制定的各类规划,对照之下,它们还不是符合创新发展体系内在构造特征的“真体系”;照此执行,产业必然仍旧形成不了经营性创新需求,自然也就不会去功能性参与创新项目。
突破项目级和产业级创新问题,企业一级创新运营对象必须升级到创新发展体系的第三个层次:多业务、多技术构成的“业务创新发展体系”。一级创新运营任务也需转变为对该体系的建立、发展与执行:年度计划分解从这里开始,研发线和各运营条线接口由它界定,年度经营预算分配以此为依据……而原产业运营体系常规任务成为二级任务或分项任务。总之,业务创新发展体系提供了创新项目到创新产业、研发体系到运营体系、业务活动到管理活动的一级行动指引。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将传统业务发展体系改变为具备快创新特性的业务发展体系且越来越“真”,不是一次性规划能实现的。该体系虽然在粗线条上、在某些基础性成分上有长期规划特点,但其内在的丰富经营内涵、那些可转化为年度工作的具体安排,则是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调整和优化更新而成的。传统发展方式下,业务发展体系的形成仅是战略性任务和阶段性工作;创新发展方式下,业务发展体系的形成是运营性任务和持续性工作,是贯穿每一个年度和实际经营过程中的常规性、日常化行动(相关研究详见《产业创新发展系统:案例与表达》一文)。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