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理论发展角度,认识三种技术发展方式一体化集成的产生背景【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07-27 08:32:23)
标签:

产研结合

创新

发展

分类: 创新发展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从早期的理论和实践看,三种发展方式逐渐发展形成了三类企业。过去(典型的是从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企业发展重点是放在市场开拓上的,具体有两方面表现:一个是扩大区域范围,另一个是增加销售品种(包括新产品)。但由于当时产品的技术生命周期特别长,十年、二十年都很常见;一个技术产品出现后,对很多企业来说主要是生产实现工作。尽管期间也会有一些变化,但从该产品的主要技术而言几乎没变。

产品创新创造问题,当时主要表现为生产线的设计及其后续的生产管理过程,而更往前走的过程很少——如产品技术形成、产品研制工作等。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国家企业在业务管理、市场竞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同样是向后、向外的,工厂建设之前的工作也很少——如科技形成、创新产品形成与产业孵化过程等,更不用说经常化的、快节奏的完成这些工作。

在这一较长的历史过程中,从众多企业中逐渐形成了一类企业专门做技术产品创新,如IBM等,于是就像宇宙大爆炸之后那样,在市场中三类企业及其丰富的亚类逐渐分化并形成。(这里的三类企业指,以技术持续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发展方式企业——A类企业,以模仿、引进、吸收等手段实现技术不断进步的运营发展方式企业——B类企业,和技术长期保持不变下依靠非技术手段竞争与发展的运营方式企业——C类企业。)

核心能力理论的提出是一个重大方向性转折,但对实践而言还远远不够。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提出后,是把企业关注的重点从企业外部转到了企业内部,从企业外化的市场竞争力转到关注其产生的来源——企业核心能力。在收购兼并等正大行其道的时期,核心能力理论显然是一个重大的、方向性的转折;但也正是由于其产生的这一背景,对实践而言其仍过于简单——更多是换了一个观察企业的视角,指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方向,而没能切实给出实际内容构成及其运行规律。

现在看来,核心能力绝不是该理论提出时所定义的核心能力,也不是简单的核心化——从归核化、到专业化、再到专长化,这只是当时基于核心能力理论所推导出的、能指导实践行动的一种行动路径(相关研究详见《核心能力“平民化”与技术化趋势》一文)。

核心能力理论本身没错,但核心化就成为一种道路、一种选择,而在缺乏行动路径情况下就会成为空想、在实践中无法运用。这也是国外虽然很早就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但没法广泛施行的原因——很多时候企业也认同这种理念,但没有看到可行路径。

从技术的发展方式看,核心能力应是在三种发展方式一体化集成下的能力体现。核心能力究竟是什么能力?是在什么框架下形成或体现出的这种能力?复斯专家认为,从当前技术的发展方式看,它是在三种发展方式一体化集成下的能力体现。从这个角度讲,核心能力就不能简单理解为专业化,既要么是创新发展方式(成为A类企业),要么是运营发展方式(成为B类企业),要么是运营方式(成为C类企业)。

三种发展方式一体化集成模式,表面看似乎不符合传统上定义的核心化、专业化(尽管该理论提出时更多强调的是业务类型视角),但不可否认,核心能力理论虽未明确可其中暗含了企业应该追求在某个方面特别专长。而这放到现在看、放到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今天看,企业在技术上要有必要的完整性,即科技创新体系的技术线还是比较“宽的”,企业是在这种宽下的专长化(如下图)。——而过去说的专长不可能有这么多技术线,只能是核心技术线的核心环节,类似德国那些隐性冠军企业。于是,现在企业科技发展就面临这样一个矛盾,在宽泛的专业技术体系下如何实现技术的核心化(相关研究详见《集团科技体制改革思考维度:三类技术任务及其配置》一文)?

 

从理论发展角度,认识三种技术发展方式一体化集成的产生背景【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从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看,当前企业正进入多种发展方式一体化的阶段。因为企业发展模型变了,过去是对多产业的集成(与多元化相对应),企业是在多产业的基础上构造并形成一种有竞争意义的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如构造资源关联、市场关联等;现在是要实现发展方式的关联,发展方式是多种的而不是单一的(单一将导致缺乏足够竞争力),且还必须是关联的(否则同样缺乏竞争力)。而这种发展模式层面的关联并无固定或统一模式,主要是由各自的市场、发展阶段、自身能力和起点条件等决定。因此,从业务的多元化到发展方式的多类化过程,有很大的相似性,发展模型进一步升级(相关研究详见《通过技术进步提质增效,可能是伪命题——引进+时代技术发展逻辑》一文)。

按照常规理解,发展方式应该是类型化的(即A类企业、B类企业等),只是我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两种发展方式并存的情形——但这是一个特殊阶段而非常态,如B趋A类企业,更不可能是所要追求的目标。现在如从三类技术体系(创新技术体系、技术进步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关系角度,从更有竞争力、更可持续的发展关系模型上思考问题时,就需要对三类发展方式进行集成构造。——而发展方式层面的这一变化,会导致其下各个管理系统都将发生改变(相关研究详见《从技术的发展方式角度看,优秀企业已是三种发展方式的一体化模式》一文)。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