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构造:构造“创新中心”的三种典型实践模式【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05-31 14:58:18)
标签:

产研结合

创新

发展

实践

分类: 管理时评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创新产业是集团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因此除技术创新外,创新发展还需要更多领域参与及其它功能配合。“构造创新中心,而不只是技术中心”,已经成为更多集团的明确认识和全新探索(相关研究详见《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构造:从“技术中心”到“创新中心”》一文)。

从性质定位看,集团构造的创新主体要么属于技术创新中心(技术中心),要么属于企业创新发展中心(特称“创新中心”)。对二者可从最终输出结果上加以区分:出科技成果的是技术中心,出创新产业的是创新中心。随着创新发展压力越来越大,以及技术中心模式面临的诸多实际困难,创新中心构造正成为一个新的实践阶段。

在技术中心性质基础上向创新中心方向做功能延伸,是很多集团构造创新中心的早期尝试,如要求中央研究院承担起产业孵化工作;近年,集团构造创新中心的动作越来越大,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其中三类构造模式较为典型,且其实践深度还在不断加深。

双主体模式。在技术中心基础上,再构造一个其它类型主体,由二者共同承担集团创新发展的完整功能。比如神华集团,2009年成立集团技术中心(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2012年又新建另外一类创新主体——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该院不属于技术中心性质,但所承担的职能却都是技术中心不具备而创新发展所必需的:“……创新业务孵化中心……成为集团科技创新战略规划、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的具体实施组织主体,负责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实施落地,积极稳妥的推进集团公司科技机构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建立集团公司科技资源一体化运营的机制和模式”(引自该院官网)。再比如作为大型军工企业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采取“投资公司+科研主体”模式构造集团民品业务的创新发展中心。该集团2009年成立中航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对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九个院所的产业化业务进行投资运营;次年为加大产业化发展的实施力度,又将这九个院所重组在一起,成立中航工业基础技术研究院,并与前者合署办公(相关研究详见《集团创新发展体制:大院大所运用模式》一文)。

双中心模式。所构造的主体是一个,但兼具集团技术中心(服务集团产业技术需求)和创新中心(直接培育和发展集团战略科技产业)两类性质。比如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2010年成立的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该院是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和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的基础上改建成立,且含有原属于上海医工院的产业公司——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已上市)。该院一方面被定位为集团技术中心——“中国医药集团技术创新支撑平台”,“以仿制药开发规划和新产品基金项目为突破,推动集团工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又被定位为集团创新中心——“重要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抓紧抓好工业板块当前急需的品种、技术的研发和转化,把现代制药作为‘工业板块示范田’来继续培植和支撑”(引自国药集团官网)。

子集团模式。将包括科研机构在内的多个主体重组在一起,并完全以产业创新发展为最终目标。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从2008年开始,陆续按产业板块成立六个创新中心性质的子集团,其中仅2015年就成立了三家: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由中国电科40所和41所重组而成;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由中国电科30所和33所重组而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通信事业部,由中国电科7所、34所、39所、50所、54所及其所属产业公司重组而成。与之相似,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从2009年开始也先后重组成立了十个创新子集团,但其特点是所有子集团均是由科研机构和产业公司两类性质的主体重组而成,如2011年成立的北方通用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就是由一所三司重组而成(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原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北方动力有限责任公司和河北华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并强调“在子集团内部,加强科技资源整合,推进以项目合作为基础的产研融合改革”(引自该公司官网)。

在这三种模式中,子集团模式、尤其是科研机构和产业公司重组形成创新中心的模式,是实践探索和变革力度最大的一种。——实际上2016年成立的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也可以看作是这种模式的运用,只是更进一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完全独立出来,直接成为一级央企。但从整体的实践进程看,采取子集团模式的企业(包括上述两个集团),目前多数子集团的重组深度还比较浅,子集团内部业务重组的实质性推进很有限,甚至有的还停留在领导兼职、“戴帽子”或者托管的状态下——行政、人事等管理权仍在集团(相关研究详见《“平行业务整合”是一类高级产研结合做法吗?》一文)。

此外,还有些集团同时并用多种模式,实际形成了多类创新主体。如中国华能集团,既有针对现有产业的“创新中心”——2008年组建的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与西安热工研究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创新中心统一负责华能科技产业的经营发展工作,是华能集团公司实施科技强企战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科技引领作用、促进科技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有针对新兴技术产业的“技术中心”——2011年新建的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煤基清洁发电和转化、可再生能源发电、污染物及温室气体减排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关键设备研制和工程实施”(引自华能官网)。其它集团,如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国电集团等,也都形成了类似的混合模式(相关研究详见《集团中央研究院建设面临新抉择——警惕反向建设》一文)。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