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基础薄弱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适用的几个实践做法【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04-17 08:53:56)
标签:
创新发展方法实践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集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重点。结合复斯专家长期跟踪和深入研究,我们将陆续对代表性的实践做法进行专业评述,以促进更广泛的实践和学习(相关研究:《“平行业务整合”是一类高级产研结合做法吗?》、《“集团科技管理部与中央研究院合署办公”做法的前世今生》等)。
以下几个实践做法,适合科研资源或科技基础比较薄弱企业参考和学习:
- 形成课题体系。在科技体系建设中,人们一直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间建立起关联或形成体系,这个体系即“技术线体系”。集团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由多条技术线组成,仅从单条技术线看,就是在这条线上的研究工作有长期继承和发展关系。
某产业集团通过“课题体系”来具体承载和构建这种长期发展关系:每个技术线对应一个课题体系(课题间有迭代发展关系),并在多类课题体系间形成技术关联,从而形成由多条技术线组成的完整体系(相关研究详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造:两类技术线运行逻辑》、《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构造:9个“1”工作框架》等)。
- 二级单位的“特色技术中心”+总部的“专业技术委员会”。某能源集团与其它很多集团一样,现有技术力量及其相应体系是传统发展方式下形成的,主要用于满足运营支持和常规技术进步,而非满足创新发展,因此科技创新力量和体系需要新建。从具体做法上看该集团有一些特点:对于多条技术线之间技术关系的形成,其建设方法是在二级主体内建“特色技术中心”,培育形成各自的专业技术特色,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集团的多技术线体系;技术资源和技术执行都在二级主体(子公司),但对技术线的管理在总部(一级创新主体);总部技术线管理主体,在该集团具体落实给了“专业技术委员会”。
这种做法对那些产业分散、技术线多且分散在多个二级企业的集团更适用。同时,它也对如何形成集成的技术体系、一级技术中心功能是什么等提供了实践参考。未来如再与产业线方面结合好,那么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就更能实际形成(相关研究详见《产业创新发展系统:案例、表达与分析》、《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构造:从“技术中心”到“创新中心”》)。
- 为助力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设立首席专家制度。该国企集团当前没有中央研究院、也没有条件把哪个研究所升格为中央研究院,科研基础很弱。为此,其通过“首席专家制度”这种“软体制”做法,推动形成集团本部的科技创新功能——可将其视作中央研究院或集中创新体制的早期形态。与常规上通过组织体制变革的方式比,这也是一种形成集团战略科研资源的连续变化方式,属于软结构上的变化,可以从零起点开始,不受条件制约(相关研究详见《科研项目实施体系:三个维度与三种成分》、《一个中央研究院的历程——集团创新体制改革20年的反思》)。
- 特别强调科技创新的“工作体系形成”。该大型集团的日常业务运营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持,即常规发展对技术体系的要求也较高,相应的,其技术力量都配置在基层,且以承担运营和运发支持工作为主(运发即运营发展,指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升级方式实现发展,与创新发展相区别),导致依靠体制层面变化推进创新发展工作非常受限——因为:一方面下面的技术力量忙于上述两类工作(有业绩考核),一方面重要创新工作需要集团层面投入和组织。也正因如此,该集团在创新发展工作的重点上,很自然的、也不得不更强调创新发展工作体系(而非组织体系)的形成、强调创新的工作内容(而非体制机制)本身。实际上,这本应成为当前我国很多集团的建设重点。就当前实践而言,谈“创新工作体系”比谈“创新体系”更好,因为前者强调内容和行动本身,后者还是强调体制形式更多(相关研究详见《科研项目实施体系:设计任务与解决方向》、《理想的体制,无言的结局——一个集团研发项目实践》)(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