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农民增收乏力口号农业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整合收购资源卖粮补贴财经 |
分类: 晓明析财经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在“收入倍增”进程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会议强调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提出要不断理顺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
一句“合理”历尽数十年,几多艰辛和酸楚,绝非易事。尽管全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有的省份抑或实现“十连增”,粮食生产流通深层次问题存续时间较长,粮食市场一放就乱,一调控就紧,抬价抢购,低价竞销时有发生,中间流通环节过多、过乱,成本过大,农民不是受益者,诸如问题始终没有有效解决,虽然大家一起多年呼吁,收效甚微。
粮食丰收,农民不增收,粮食市场价格反而不稳定,究其原因:农业比较效益太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大为受挫;产销结构发生质的改变,主产区大多变成主销区,调出省份变成调入省份,粮食宏观调控乏力;粮食进口已不是原先意义上的品种调剂了,除小麦外,粳米、玉米都需要进口补充;粮食市场及价格无序,忽高忽低,甚至背离价值;制约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刚性因素愈来愈多,耕地、气候、成本、补贴、政策、市场、进出口等等。不少地方停留在“口号农业”、“咋呼农业”,抓粮务农保粮安的积极性基本没有了。
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意种粮是突出问题,甚至是后患。拿2012年小麦市场价格来说,市场收购价1.03——1.05,其实三道环节才形成这个价格,即种粮农民——小商贩——较大经纪人——粮库或面粉厂,农民初始售价仅在0.95——1.00元之间,难怪农民兄弟一个劲吆喝要求启动托市收购呢。年底前小麦价格上涨,购销差达到0.1——0.15元,中间商赚到大头,农民根本不会参与“二次分配”,只能望洋兴叹。
据国家统计部门数据显示:近两年农民纯收入年年增加,但是扣除价格因素,仍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相差3——4倍。有资料显示,尽管国家一再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近两年的小麦、玉米、稻谷平均最低收购价仅是14年前价格水平的90%,1997年国内小麦、稻谷的价格就已经达到了2000元/吨的水平。而十几年以来,生产资料价格、物价水平、人工工资均出现大幅度增长,唯独粮价“温文尔雅”,某些年份或时期还下行。
一直以来,农民卖粮的价格和市场价格中间有个差,这是中间商的利润,有人说是中间盘剥,2004年粮食“三放开”以后,多种市场主体蜂拥而入,粮食收购市场热闹非凡,原先国有粮食购销网络打破,阵地萎缩,个体粮食商贩和经纪人直接到田间地头不等农民晾晒整理,就以较低价格收走小麦、玉米,这就是农民得到的终极价格,比市场价低5——1毛钱,再加上几家央企和外资粮企意在大量收储,控制市场,近年来粮食价格不能准确反映价值,价格的反季节不规则性和小麦、玉米价格的倒挂,整个粮食市场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左右下,呈不规律波动,几家欢喜几家愁,农民始终处于下风。
据统计,农民出售农产品价格,仅为最终销售价格的30%左右。也就是说中间环节拿走了农民收入的七成。这反映出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确实存在。粮食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流通环节中梗阻太多,二次增值结算根本不能惠及农民,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游离中间,提价幅度考虑城镇居民过多,对种粮农民无关痛痒。
正确应对是客观看待粮食价格上涨和下行,整合市场收购资源,依法规范流通秩序,减少中间环节,合理引导价格,真正让价格回归价值,让种粮农民真受益,多收益,受大益。
要把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纳入托市收购的主体,直接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市场主渠道作用,让种粮农民收益。一改过去搞委托收购和延伸收购,解决托市收购不成网络的问题。应整合现有地方粮食购销企业和中储粮的收购网点,成功搭建起纵横交织的托市收购网络,杜绝内耗,避免无序争购粮源、放大市场和粮价扭曲的信号的现象,方便农民就近卖粮,畅通流通渠道,共同应对外资粮食企业的侵入,增加种粮农民收益。
面对市场粮价形成的复杂性,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的双重性,以及国际国内市场的两个作用,国家应较大幅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时,否则幅度太小,不能弥补生产成本。探索最低收购价形成机制,把农业生产成本、历年粮食市场及收购价格、近年来的最低收购价、国际市场粮价等诸多因素,作为形成价格参照依据,较大幅度、周期性提升粮价。
越是粮食丰收,越要建立健全地方粮油储备规模,确保市地以下粮油储备数量充足,还有建立小包装粮油储备,各级财政要建立储备粮油轮换包保机制,使地方粮油储备承储企业不亏损。在中央储备粮油适时调控市场的基础上,适时适量动用地方储备粮油调控区域市场和价格,一来发挥地方调控的有机补充力量,调节市场。也能保护农民利益。二来推陈出新,减少财政支出。同时改种粮补贴为卖粮补贴,农民卖一斤粮,国家给予一斤补贴,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