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保供稳价粮食宏观调控地储粮口号农业粮食安全财经 |
分类: 晓明析财经 |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指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粮食安全的标志之一是粮食有效供应,建立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利用市场和调控两种手段方能保证这样一个国度内的粮食问题。
越往上越重视粮食安全,这是坊下的一种议论,也的确是实情,960万平方公里,局地粮食歉收绝收时常有之,但是大范围内的粮食减产就是大问题,尽管粮食生产“九连增”,但是问题矛盾也十分突出。
当前不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销区,农民种粮积极性都不高,调出粮食的省区逐渐减少。地方政府事实上以“招商引资”为重中之重,忽视农业和粮食的思想很普遍,“地方依赖中央,销区依赖产区,居民依赖市场”的情绪在滋长。不少地方是“口号农业”、“咋呼农业”,有钱比有粮强,粮食安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无序非法占用耕地的现象并未停止过。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对粮食生产、储备在政策措施上提出了明确要求。《纲要》详细介绍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六大主要任务,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纲要》还列举了拟编制的10大重点专项规划,包括粮食储备体系建设规划。
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从调查的情况看,省级储备比较充足,市以下储备一般都达不到合理储存规模,特别是县一级粮食储备,更是不尽人意,达不到国务院关于建立“产区保持三个月销量,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的储备要求,有的县(市、区)单纯强调财政困难,根本没有建立地方粮油储备。
重新核定市、地及以下地方粮油储备规模。目前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是在2004年粮食实行“三放开”时建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形势的变化,主要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居民的大量增加,现在看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严重不足,况且建立之初有的地方或是规模不足,或是落实不到位。
当前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十分迫切和必要,从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看,粮食连续九年丰收,有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的物质基础,同时产销出现了新的平衡,也需要充实储备。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存锐减以及社会存粮大幅下降,特别是农民一改过去存粮的习惯,只存一年的口粮,进一步凸显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2004年粮食“三放开”以前,地方粮食购销企业常年保持较高的库存,成为政府调剂粮食余缺,稳定粮食市场,应付特殊需求的重要物质基础。
2004年粮食收购市场价格放开后,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了改革改制,多数农村粮管所实行了兼并、破产、重组等民营化改革,少数粮库存有地方储备粮,鉴于资金和经营的需要,一般不存粮,也就是没有库存,一旦粮食价格有起落,难以应对。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保供稳价,应按照国务院“产区保持三个月销量,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的要求,对目前地方储备粮的储备规模重新测算,不足部分,尽快建立,储存到位;没有建立的,要立即落实规模,充实到位。
在大中城市,根据居民对成品粮油的需求,测算城镇居民的成品粮、食用油的应急需求量,部分改变地方储备粮的存储形态。对成品粮油(可以是小包装粮油)的存储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保持常态下的存储数量,并及时进行轮换,既要保证应急的需要,又要使成品粮油有序流动起来,减少费用开支。
要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解决粮食主产县即是财政贫困县,储备资金不到位的问题。目前粮食风险基金建立于90年代,一般基数比较低,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是粮食生产大县,也是财政贫困县,过去按中央和地方1:1.5比例配套资金,配套部分一般不能到位,因此粮食风险基金的规模比较小,根本满足不了需求,特别是2004年以来,除了用于粮食直补外,所剩无几。因此要按规定要求,增加粮食风险基金的规模,用好取消主产区配套资金部分,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种粮农民和企业收入。
按照粮食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和方向,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加快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协调。尽快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的地方储备粮规模,确保储备粮油贷款、利息等费用有来源,在粮食风险基金中足额支出。
加快粮食等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确保地方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需要时调的动,用得上,要加大投入,建设和维修仓房,并加强规范化管理。市、地以下粮食部门要投资建设一批高标准仓房。近年来,国家对中储粮系统仓房建设力度相当大,而市以下粮食部门的仓房相比之下,年久失修的多,仓容也不足,特别是县级粮食部门的粮所、粮站仓容条件十分不理想,由于财政在这方面资金有限或者没有,县(市、区)粮食部门始终也没有在仓容建设上有很大投入。
根据新的形势和新任务,建议国家财政每年要将粮库建设维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都拿一点,逐年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粮库(粮仓),对现有粮仓进行维修改造,以改变当前的现状。推广科学储粮示范户工程,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减少农户储粮5%的损失,积极推行农户科学储粮设施,使农户全部用上科学示范仓。各级财政要舍得拿钱,并提供科学储粮技术,确保农户储粮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