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cpi粮食价格国际粮价结束低价时代立足国内解决粮食问题财经 |
分类: 晓明析财经 |
2012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8%,非食品价格上涨1.7%;1-10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7%。
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1%。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8%,非食品价格上涨0.3%。1-10月粮食同比涨幅仅为5.3%,食用油脂同比涨幅仅为5.3%。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基本判断,今年以来CPI涨幅居低不高,粮油等食品类价格平稳过渡,某些时段还下行是主要因素,尽管世界性粮油价格结束了低价时代,但是由于国内农业粮食政策明晰给力,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连增,基础较好,以至于粮价“温文尔雅”,波澜不惊。
但是CPI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通胀和通缩紧紧相依,QE3的横空出世,说白了是国际热钱涌动,必然找新兴发展国家,中国绝不会独善其身,通胀压力依然存在,而农业和粮食往往是热钱寻租的空间。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生产徘徊近十年,令人恼火的是以美国为首的粮食战略企图日益明显,消减国内农业和粮食补贴动议频频。随着全球人口上升到目前的近70亿,国际粮食供求回旋余地不大。国内由于受粮食等农产品种植成本增加的影响,流动性资金的炒作,通胀预期加大,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上行压力较大,粮食“十连增”后,上升空间的制约因素增多,产能提高难上加难。
国内忽视农业和粮食的思想比比皆是,弄虚作假玩数字的现象也有,正如粮食专家所说,地方依赖中央,销区依赖产区,居民依赖市场的情绪在滋长,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维护市场和粮价稳定困难加大。以上这些都是今后助推CPI走高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我国不但大量进口大豆,国际市场的依赖度有说60%,也有说70%——80%的,总之自身已无力解决供求。玉米更是需要进口,就连粳稻也需要进口补充。
这里有考量国际粮价低于国内适时进口的因素,重要的原因几大粮食品种已经供求紧张或说是供求失衡,必须引起足够高度的重视粮食生产和流通,把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求平衡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
引导公众审慎理性看待当前国际国内粮食价格的上升。粮食涨价是发展的必然,在过去的30年,农产品的剪刀差、农业劳动力低价转入工业和城市、资源被工业和城市所垄断,成就了一个低价时代,随着国际粮价、石油等能源价格的国际性价格上涨,种粮成本增加,加之国际粮食生产下降,价格上涨的输入,游资的介入,农产品必然发生涨价,中国概莫能外。
今后国内农产品价格稳步上扬,特别是粮食价格,是价格回归价值,工业反哺农业的表现,不必大惊小怪,应在确保宏观调控可控性的前提下,逐步缩小粮食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距,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小步快走地提高粮价实属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