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门缝里“读”绍兴人(7)——饮食文化中的哲学  /心态阳光006

(2012-08-14 13:25:31)
标签:

酱霉文化

“至臭而香”

至极而反

绍兴人的思维

杂谈

分类: 随笔小品

http://s5/middle/8e56f284gc733115c5924&690 /心态阳光006" TITLE="门缝里“读”绍兴人(7)——饮食文化中的哲学  /心态阳光006" />

门缝里“读”绍兴人(7

心态阳光006

不得不说说绍兴的饮食文化。大概是叨了绍兴发达的黄酒业和酱油业的光,绍兴食品中腌、酱、糟、醉、腊、霉的气息特别浓,譬如,腌鸡腌鸭腌火腿、酱鸡酱鸭酱黄瓜、糟鸡糟鸭糟白鲞、醉鸡醉鸭醉鱼干、腊鸡腊鸭腊香肠,还有霉豆腐、霉干菜、霉千张、霉菜梗……数不尽数。一般地说,荤腥食品以腌、酱、糟、醉、腊的方法制作,素食以腌、霉为主。

每逢过年,这里的腌、酱、糟、醉、腊之风便盛行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绍兴的腌、酱、糟、醉、腊制食品,代表着一种年味,代表着百姓生活的一种殷实。俗话说:“播种总得问收获。”你想,老百姓辛辛苦苦,种田种地,养鸡养鸭,养猪养羊,忙了一年,他们盼的是什么?盼的就是过年心里有一份充实。待冬至一过,谷已归仓,鱼可收网,鸡鸭肥了,猪羊壮了,老百姓心已踏实。这时候该忙点啥?当然就是操办年货,于是家家户户宰猪宰羊,杀鸡杀鸭,清塘捕鱼,正是收获一年喜悦的时机。可是东西一多,怎么消化就成了问题,于是就有了腌、酱、糟、醉、腊食文化。能腌的腌,能酱的酱,能腊的腊,家家户户,阳台上、屋檐下,里里外外,满满当当挂着的全是腌鸡腌鸭、酱鱼酱肉、腊肝腊肠。考究一点的还要做些糟、醉食品,糟鸡糟鸭、醉鸡醉鸭醉鱼干之类,其乐融融。

这种风俗,由乡村带进了城市,由古代流传到今天,因而也创造了许多著名的风味特产。如绍兴的醉鱼干,选用上等的青鱼干、上等的绍兴酒、独有的鉴湖水,加食盐、味精、香料、白糖等精制而成,真空包装,开袋即食,酒香浓郁,鲜美无比,让人百吃不厌。绍兴安昌的腊香肠更是全国有名。相传,南宋时赵构为避金兵,逃到绍兴。一日在安昌息脚。部下献上香肠请高宗品尝。赵构吃过开封府的蒜肠,却未曾吃过此肠。只见香肠外观黝黑,便有几分不悦,问道:“此是何物?”侍从答道:“镇上乡绅献的黑肠。”高宗碍于地方官的情面,勉强吃了一片。不料,这一尝使赵构龙颜大悦,说道:“此肉肠之味甚好,不下于朕在开封府吃的蒜肠。”后来,各地勤王大军赶到,击退金兵进犯,班师回到京城临安。高宗仍常想起安昌黑肠,便传旨绍兴知府,将此物列为贡品。一时安昌黑肠声名大振,成为闻名遐迩的一款绍兴特产。

绍兴人的腌、酱、糟、醉、腊,不仅反映了绍兴人对美食佳肴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主动把握生活的姿态,说明他们在过年殷实之时就已经想到了来年食品淡季的生活,想到了要未雨绸缪。收获不忘播种,丰收不忘歉收,旺季防淡季,有时防无时,饱时想饥时,节日想平时,这就是绍兴人的精明之处。

    http://s4/middle/8e56f284gc73318383493&690 /心态阳光006" TITLE="门缝里“读”绍兴人(7)——饮食文化中的哲学  /心态阳光006" />

            ※ 绍兴臭豆腐                     ※ 臭霉菜梗蒸豆腐

不过,在绍兴人的饮食文化中,腌、酱、糟、醉、腊还算不了什么,真正的绝唱还是绍兴的“霉食文化”。你也许知道绍兴有霉豆腐,这也不算什么,因为霉豆腐各地都有,只是北方叫“酱豆腐”,南方叫“豆腐乳”罢了。而绍兴的“臭豆腐”、“臭霉千张”、“臭霉菜梗”可谓天下独绝。“臭豆腐”、“臭霉千张”是用上好的豆腐、千张为原料发酵而成的;“臭霉菜梗”则由像柴一样老的苋菜梗霉制而成,属于废物利用。这些东西,名曰其“臭”,闻起来也臭,吃起来可香,具有开胃、化积、增进食欲、防止中暑之奇效,绍兴人老少喜欢。尤其是夏天,有些老年人,如果餐桌上没有一盘“臭霉豆腐”或“臭苋菜梗”,连食欲都不会开。早先我在学校工作期间,忽然有阵子,发现许多学生下课就往校外溜,连上课都六神无主了,叫传达室管也管不住,后来得知是有人把油氽臭豆腐摊给摆到了学校旁边,直到把摊主劝走才恢复了平静。

也许从营养与健康的角度,这些食品都算不得高档,但它们却是外地来客品尝绍兴不可忽略的一道风味菜,是刻录在身处异乡的绍兴游子心目中家乡情结的一组原始码。无论你跑到哪里,走得多远,只要听到臭豆腐,就会勾起对家乡的记忆;或者只要想起家乡,就会想起家乡的臭豆腐。

由于缺乏历史资料,我无从考证绍兴人的霉制食品是怎么发明的,也许最初原因就源于一种生活被逼的无奈。可我总是感觉其中反映了绍兴人认识事物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包含着对“至臭而香”、物至极而复反的哲理意义的一种参悟。这种哲学,我在《易经》里看到过。

                                  2012.8.17.于临河居

与本文相关博文:

门缝里“读”绍兴人(1)从台门识秉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56f28401015qvj.html            

门缝里“读”绍兴人(2)说说“隐忍以成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56f28401015tzk.html

门缝里“读”绍兴人(3)再说“慷慨以复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56f28401015x32.html

门缝里“读”绍兴人(4)这一方文化沃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56f2840101600j.html

门缝里“读”绍兴人(5)由吵架看心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56f284010163gk.html

门缝里“读”绍兴人(6)采石文化中的智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56f284010166b5.html

门缝里“读”绍兴人(8)酒文化中的品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56f28401016bnz.html

http://s10/middle/8e56f284gc75c39fbb039&690 /心态阳光006" TITLE="门缝里“读”绍兴人(7)——饮食文化中的哲学  /心态阳光006" />

http://s16/middle/8e56f284gc7331c92520f&690 /心态阳光006" TITLE="门缝里“读”绍兴人(7)——饮食文化中的哲学  /心态阳光006" />

http://s12/middle/8e56f284gc7331cfbc6ab&690 /心态阳光006" TITLE="门缝里“读”绍兴人(7)——饮食文化中的哲学  /心态阳光006"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