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的再认识
(2024-04-06 14:54:51)“数”这个字,对于我们数学学习而言,再熟悉不过。我们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进行着各种运算,还要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
对于“数”的第一次再认识,是在去年的2月。当时自己在参加区里的一个比赛,要求我们准备一节《数的认识总复习》。不同的以往的复习课,这节课是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一节复习课。在研读了专著和相关论文后,我们磨课小组基于数概念的一致性对这节课进行了打磨,主要从数的读写、数的意义和数的比较大小三方面来沟通数概念的一致性。当时时间很紧,也仅仅是以说课形式呈现,所以对于这节课还是有些遗憾。
最近,申请了一节片活动公开课,不自主地就想到了去年的那节不成形的课。而自己也恰好在教毕业班,就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想尝试着把这节课上一下。
很多时候,想法总是太过美好。当真正要做时,才发现困难重重。复习课相对于新授课,本身就很困难,再加上要基于新课标来实现,就愈发地让我有些寸步难行。虽说去年我已经完成了整个教学设计,但在阅读了相关文献后,自己还是决定推翻重新弄。
之前的思路是从数数开始,先让学生复习计数单位,再让学生在读数、写数的过程中感受数的一致性。当时在设计读数、写数时,总感觉设计得有些牵强,感觉像是为了硬套到计数单位才设计的。而我是希望,有些东西可以自然而然产生。在有了这个想法后,我便推翻了之前的大部分设计,对这节课进行了再一次的认识。
数是有一致性的。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很多方面,诸如数的意义、数的表达、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大小比较等等,但核心都是围绕计数单位展开的。因此,这节课还是要围绕“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对数的认识进行结构化重组,借助“计数单位”沟通整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
重组的过程还是有些煎熬的。我从学生已经了解的数的意义入手,通过在数轴上画数逐步引出整数、小数、分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感悟数在表达上的一致性。结合数轴,再勾连数的性质与计数单位的联系。在数的大小比较中,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的重要性。
然而,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如何真正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