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学习,都是在认知上的一次突破。
6月,走出了苏州市,来到了与我们望亭相邻的无锡,还是倍感亲切的。这次的培训,有幸聆听了来自无锡和苏州两地的优秀老师的课堂,感受了不同地域上课的风格,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在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改变。
读施一公的《自我突围》,就像在读他的自传。施一公的人生,是有些传奇色彩的人生。
在闲暇时读这本《自我突围》,时间便不知不觉过去了。每每读到惊讶处,就会和同事聊起施一公的个人经历。同事对于施一公的人生也很感兴趣,还查了百度百科,边查还边和我说起他的各项经历。他先后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舍尔学者基金会颁发的舍
五月,春未尽,夏初临。在这个暖风的季节里,我有幸参加了相城区卢清荣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和常熟市高丽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一场活动,干活满满,也带我走进了更深度的课堂与研究。
这次的活动,我聆听了丁燕老师的《认识射线、直线和角》、巢欣欣老师的《认识三角形》以及卢特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还有幸聆听到了朱宏伟特级教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专题讲座。下面简单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感受。
五一假期前的课后服务期间,给孩子们简单举行了一次班级魔方大赛。
对于魔方,班里大多数还是还是很热爱的。他们会在课间互相比拼,会在学校玩转魔方的时间里尽情地转起来,会在作业做好后忍不住琢磨魔方……到现在为止,班里能完全复原三阶魔方的有20个孩子。虽然他们的还原速度
每次培训,都是一次成长。
这次,有幸参加了相城区小学数学教师“大家学堂”培训活动,聆听了几位优秀老师的课堂以及专家的讲座,再一次近距离地感受课堂带来的魅力。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们工作室两位小伙伴的课堂。张铭老师执教的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是六年级的课,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切都显得很顺理成章。课堂上,张老师从如何找到长方形的特征入手,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用已有的经验去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问:“对于长方体,你还想研究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地问题。由关键问题引领,让学生结合经验去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而对于长方体的特征,不是仅仅让学生去说一说,更多地是让学
“数”这个字,对于我们数学学习而言,再熟悉不过。我们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进行着各种运算,还要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
对于“数”的第一次再认识,是在去年的2月。当时自己在参加区里的一个比赛,要求我们准备一节《数的认识总复习》。不同的以往的复习课,这节课是基于新
对于最初踏入课堂的我来说,课堂是有些陌生的,也不是很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课堂。课堂,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或许就是李政涛老师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在这本《活在课堂里》,我看到了“实”“长”“清”“细”“深”“融”的理想课堂;看到了作为育人价值的课堂设计;看到了融会贯通的传统课堂;看到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课堂,以及世界各国的课堂……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智慧的火花碰撞的地方。在课堂上,我们不仅可以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更可以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创新。
课堂的样子,取决于教师生命的样子。我的样子,就是课堂的样子;课堂的样子,也是我的样子。每一种课堂的样子,都是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主动活出来的,活出课堂的样子就是活出生命的样子。很多教师
在我的印象中,小学的时光还是很纯粹的,没有太多的青春期的叛逆,没有可怕的问题少年。然而,现在六年级的孩子,总比我们想象的要成熟得多,也面临着他们终将要面临的青春期。
晚上和小Y妈妈聊到孩子最近的表现时,小Y妈妈说要电话沟通下。小Y这两天
在工作室研讨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了居晓静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和周莉老师的《认识面积》两节示范课。先说说听了两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