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活在课堂里》读后感

(2024-03-29 11:18:49)

对于最初踏入课堂的我来说,课堂是有些陌生的,也不是很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课堂。课堂,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或许就是李政涛老师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在这本《活在课堂里》,我看到了“实”“长”“清”“细”“深”“融”的理想课堂;看到了作为育人价值的课堂设计;看到了融会贯通的传统课堂;看到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课堂,以及世界各国的课堂……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智慧的火花碰撞的地方。在课堂上,我们不仅可以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更可以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创新。

课堂的样子,取决于教师生命的样子。我的样子,就是课堂的样子;课堂的样子,也是我的样子。每一种课堂的样子,都是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主动活出来的,活出课堂的样子就是活出生命的样子。很多教师的课堂都有属于自己的样子,有着属于自己的课堂境界,就是教师生命的境界。

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个瞬间,都是永恒的瞬间。然而,不是每个瞬间,都能化为永恒,瞬间也从不会自动进入永恒,永恒的瞬间总是稀如星凤,时光中的课堂终究会渐行渐远,但化为思想文字的课堂仍将绵延不绝。将那些转瞬即逝的课堂火花,通过记录留存下来,至少为瞬间的永恒化提供了前提与可能。

李政涛老师提到,课堂是鲜活的,不断处在绵绵不绝的动态生成之中,但它需要凝固。不然,就会烟消云散。凝固的方式,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留存下来。这不禁让我想到昨天在看公众号文章时,看到李政涛老师的《教师为什么需要“教育随笔”》。在他的文章中,他告诉我们如何认识随笔,认识教育随笔的性质、作用及其写作。看的时候也想到了自己的叙事,虽然有时也在记录,也想好好记录下课堂,却一直没有以一种有深度、有远见的理念去看待这件事情。

通过写作,可以雕刻属于我们自身的“教育时光”,雕刻出属于我们自身的人生意义。见己就是见人,见人就是见己。我,也希望活在课堂里,用心去感受课堂的魅力,让课堂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