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度学习,让教学向更远的地方生长

(2024-03-14 22:26:29)

    一次活动,一次成长。

在工作室研讨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了居晓静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和周莉老师的《认识面积》两节示范课。先说说听了两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

居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摸一摸,直观感受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指一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的正确图形表征。在比角的环节,居老师利用活动角,用身体语言感受角的大小,接着让学生自己做一个角,在动手操作中积淀感性认识,加深对角的认识,在层层递进中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在新知教学后,居老师也能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角”这个内容是“图形与几何”部分学习内容的基础,角也是数学中最基础的图形之一,后续会用到角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图形。居老师在三个实物上抽象出三个角后问学生:这三个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回答起来有些困难。听课的时候也在思考,学生的认知起点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学生无法说出这些角共同的特点?卢特的一番话语,也给我解决了这一困惑。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身对于学生就是很抽象的。在孩子的世界里,角或许就是物体上那尖尖的一部分,要让学生说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还是要以生为本,逐步完成概念的抽象,而不是一下子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我想,在概念课的教学中,还是要找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层层递进,借助儿童化语言,化抽象为形象。还要建构图形之间的联系,体现大概念思想。

周莉老师的《认识面积》一课,她首先借助生活中擦桌子、擦黑板、拖地现象,让学生直观体验。再通过比一比、涂一涂,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面有大小,由“体”到“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解决面积有多大的问题上,周老师通过让学生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图形的大小的比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实验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图形工具,建构对面积本质的理解。在整个活动环节中,周老师很好的体现了从测量工具的选择到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正确的度量,再到将面积大小抽象为一个数的过程,同时让学生感受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优越性,为接下来统一面积单位奠定基础。

在听这一节课之前,自己对于面积的教学也是有疑惑的,也翻阅了一些期刊。面积的教学,核心是如何测量图形的大小,而这一节课主要还是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面积,才能对接下来的深度学习起到正向作用。在学习面积时,其实有很多难点,比如正方形为什么作为面积单位?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面积单位是如何累加的?等等。在听了周老师的课以及卢特的点评后,也解决了这些疑惑。知识之间是有迁移的,不管是长度的学习,还是面积的学习,都是先建立标准,再进行标准个数的累加,而度量的本质就是单位的累加。在让学生感受用正方形来摆最合适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让学生体会度量中单位的价值,促使他们将学习面积的经验迁移到体积的学习中,我想,这就是量感的培养。

这是两节很精彩的示范课,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地,关注知识的应用,不管是教师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体现了很高的素养。老师们利落的课堂,学生们精彩的回答,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而卢特的《单元整体视角下深度课堂的教学》这一讲座,更是站在更高的视角带领我们进行深度学习。她结合两节课,和我们谈了单元整体教学分析的方法,如何关注图形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如何关注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感受,如何进行概念教学等等。卢特侃侃而谈,让我直观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也能感受到自身在专业成长上的不足。接下来,还是要深度学习,让教学向更远的地方生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