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思考
(2023-11-11 15:07:22)
标签:
教育文化 |
孔子所讲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君子立志于大道,据守于道德,依靠于仁义,游习于六艺。夫子之语,言简而意赅,至今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收获。
所谓“志于道”,追求的就是形而上之道。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君子之道。北宋学者张载提出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振聋发聩、彪炳千秋。近代周恩来总理年少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励了一代代的学子。目标放得高远,事业才会见到成功的曙光。如果只是想得过且过,如深圳出现的“三和大神”那般,就贻笑大方了。
所谓“据于德”,“道德”就是一把衡量君子品行的最好标杆。孔子极为强调“德主刑辅”的执政理念,如“德不孤,必有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等观点,至今激励着我们。西方哲学家康德也说过类似的话,即“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能引起人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 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由此可见,道德准则是人类社会间的通则,可以引起文明的共鸣。
所谓“依于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当代学者陆卫明教授认为,“仁有体和用之分:体,内在主体;用,外在体现;仁之体为内在修养;仁之用为仁民爱物。”此话一语中的,深刻地揭示了孔子的“仁”之思想。此外,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孔子宣扬的优秀品格,正是“仁”的具体体现。
所谓“游于艺”,即需要熟练地掌握六艺。这里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与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一味强调八股文不同,孔子教授的六艺涵盖了礼仪社交、文化知识、体育运动、数理统计等内容,与当代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可见孔子的眼光是何等的先进和富有深度。我们不需要培养书呆子,而是要培养亦文亦武、有情商、有社交能力的人才。同时,“游于艺”,也是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这三者的具体展开和实践。
综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君子之道的指导思想和实践细则,对当今社会,特别是我们的教育行业,有很高的参照和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