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
(2023-10-13 21:33:54)不知从何时起,“不是我”两三个字就经常从孩子们的口中说出来。
最开始我也没有太在意这个事情,直到某天在和家里两娃的对话中,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某天回到家,发现椅子上被贴满了贴纸,便有些生气地问到:“谁贴的?”大宝说:“不是我。”小宝紧接着也说:“不是我。”“怎么可能?肯定是你们中的谁贴的呀。”看谁都不肯承认,开始反思刚才的口气,我是不是把这个事情想得太严重了?于是便温和地对他们说:“喜欢玩贴纸不是坏事,妈妈只是想这个这是谁做的,没有怪你们的意思。”见我这么说,大宝腼腆地说了句:“是我贴的。”小宝继承认道:“是我和哥哥一起贴的。”在知道这是他们两共同的“杰作”后,我就可以开始委婉教育了。“这个椅子是用来坐的,你们贴成这样,妈妈都没法坐了。以后可以把贴纸贴在一个指定的地方,你们也能好好玩贴纸哦。”听了我说的,两宝一本正经地说:“我知道啦。”没过几天,椅子上的贴纸也消失了。
在经历了这次事件后,凡是遇到娃做了什么不该做的,首先不是问责,而是先弄清楚原委,心平气和地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感觉“不是我”三个字出现的次数也少了。
从娃的经历中不禁让我想到教过的那些孩子,似乎“不是我”三个字也常常从他们口中冒出来。只要因某件事责任孩子,他们往往脱口而出一句“不是我”,而我们也总认为他们在说谎,在撇清责任,继而更是变本加厉的进行指责。
突然觉得,这样的“不是我”的逃避责任,是不是在我们潜移默化的教育中造成的?或许,很多时候孩子犯错误后父母就打骂,让孩子有一种本能的退缩感,孩子就出现了不愿意承认错误的行为;或许,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存在偏见和片面性,处理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读懂孩子,导致孩子也不愿意去承认。
现在班里也有个爱说谎的孩子。在最开始的时候,他总能以各种理由掩盖他的不良行为。在了解他的情况后,我也找他聊了聊,希望他能勇于正视自己的问题,有问题改正就好,就怕撒谎还不肯承认。他也开始慢慢在改变。
达尔文曾说:“任何改正都是进步。“歌德也说过:“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正是因为勇于承认失败和错误,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少犯错误。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还是要少一些暴力,读懂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人生价值,在孩子承认错误时及时肯定,相信孩子也会收获更多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