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2023-04-29 08:29:33)读朱永通的《教育的细节》一书,还是有些心潮澎湃的。书中有很多作者独到的见解,我也能在每个教学案例中产生共鸣。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张文质先生在序中写到,“他所说的,甚至也不是笼统的变革与进步,而是更常被人忽视或视而不见的细节,大概他总是希望人们谈论教育时,能够想到教育原初的样子,以及它应该朝向原初不断生长的样子。”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找回教育的初心。
情感是教育中不容小觑的人性成分。当看到作者女儿上舞蹈课的故事时,便能想到我们教育中的各种常态。在我们的观念里,课堂应该是严肃严谨的,学生是要端端正正坐好听老师上课的。当然,我也一直觉得,有一个好的课堂纪律对于上好一节课还是很重要的。然而,如果能在课堂中多渗透一些情感,何尝不可呢?
想到了我们的一个女生——小琰。原本课堂上的她,总是默默无闻。跟她谈了几次,希望她上课积极举手发言,总没什么效果。某次小练习,她的作业很认真,我便在全班面前表扬了她。或许是因为这一次表扬,她也开始和其他同学那般开始举手了。当看到她也会举手发言时,我还是很开心的,也顺势表扬了她。没想到接下来她一发不可收拾,每问到一个问题她都高高举起手,和原本那个略显内向的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琰在班级中数学成绩一般,或许就是因为多了一些情感,一些改变就发生了吧。
对人的尊重,自然生成滋润生命的精神内容。书中说到某个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问候漠然处之,便想到了上次听到王维审老师说的,对于孩子们的问候,我们是否有回应?确实,尊重应该是互相的。
借着早晨在校门口值日的契机,我也会鼓励我们班的孩子见到老师要打招呼。还记得这学期第一次在校门口值日时,我们班其实已经有一部分孩子会主动和我打招呼,我也一一回应。回到班级的时候,表扬了那些会主动打招呼的孩子,当然也是更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在见到老师时能打个招呼。在过后的几次值日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和我打招呼,而且很多招呼真的很真诚。而所有的孩子中,只有小钟从没和我打过招呼。
小钟也是那种默不作声的孩子,对于一个内向的孩子来说,要他主动打招呼其实也勉为其难。在某次他来批改作业时,我随口问了句:“小钟呀,今天早上值日我看到你的哇,怎么没和我打个招呼呀?”小钟愣了一会儿,回了我一句:“因为阳光太刺眼了,我没有看到你。”呵,还是个挺可爱的孩子啊。“下次见到时能打个招呼吗?”“嗯。”期待这个男孩也能跨出那一步。
情感这个事情,是日积月累的。我对小钟表达了期待,也是希望能得到积极的回应,这或许也是一种细节。而教育的细节,体现在千千万万钟,每一个细节,也都蕴含着独特的教育内涵。对于这本《教育的细节》,我想,我还应该好好去细细读一读,体会更多教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