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兴叹
(2025-10-16 15:16:59)
标签:
《静园散语》 |
《望洋兴叹》
周霄山:
庄子《秋水》: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黄河之神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沾沾自喜。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以为黄河是天下最大最美的水了。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茫茫一片,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感到十分惭愧,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仰天感慨地说:“唉,我原先自以为了不起,现在看到你这样的宽广难穷,才明白自己的骄傲实在毫无根据。道理懂得多一点儿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北海之神海若对河伯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也就是,住在井里的蛙,不可能知道海是什么样的,这是因为它受着环境的限制;夏日的虫,不可能明白冰是什么东西,这是因为它受着时令的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道的问题,是由于他的层次境界所受的束缚。你现在离开你偏狭的河床,来看一看大海,觉悟到自己的幼稚可笑,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无数河流的水,不断地灌入大海,大海始终也不会满起来;大海的水,也不断地向无数河流输送,却也始终不见浅了多少;不论春秋、旱涝,都没有影响,不增不减。但是我从来没有因此而自高自大,我知道自己不过是广大的宇宙之间小小的一部分而已。从整个宇宙来看,不是好比‘稊米之在大仓’吗?”
《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就是,高层次的人,听到道,就会用心去实践,道是与他内心的智慧是相通的,他会不断地努力去践行,不会去怀疑,只是用行动去行道。中层次的人,喜欢去评论,有时候会很相信,有时候又会有怀疑和动摇。低层次的人,听到道之后,就会大笑,他就是不相信,但也不去论证,这种人,不学习,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和他不一样的,就是错的,然后就大笑之。老子将人分为上士,中士,下士(曲士),人的认知水平层次不一样,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智慧的深浅和修养不一样,对待道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态度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掌握了道的规律,勤而行之的人,和听到道就大笑之的人,注定会有不同的命运。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做人不能狂妄自大、目光短浅,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越升自己的层次境界,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和认识大道。
“望洋兴叹”教导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认识到自己在宇宙大道面前的渺小。它提醒我们不要过于自大,要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这个故事也传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大海作为自然界的象征,其浩瀚无垠让人心生敬意。这启示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面对未知的广阔领域,人们往往会感到自身的不足。“望洋兴叹”鼓励我们在面对新知识、新技能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学习和探索,以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也可能会感到无力。然而,“望洋兴叹”并不只是消极的感叹,它还包含了一种积极的转变,也就是从惊叹到接受,再到努力适应和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望洋兴叹”不仅是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它教会我们以谦卑之心面对世界,以敬畏之情对待自然,以积极心态迎接挑战和机遇。当人们站在海边,注视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常常会产生一种望洋兴叹的情绪。大海的广阔和深邃让人感叹自己的渺小和无知。在这个瞬间,人们就会思考生命的起源、人类的命运以及宇宙大道的奥秘。
在我们对海洋和宇宙大道的探索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奥秘。人类的心灵是如此复杂而神秘,我们深陷其中,却又很少仔细思考。望洋兴叹的情绪应该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向往,更是对内心的反思。我们应该探索自己内心的深处,发掘自己内在的力量和潜能。也就是,不能像下士(曲士)那样“大笑之”,而是应该像上士那样“勤而行之”,努力去追求智慧,追求真理,追求大道。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忙于琐事,焦虑和压力使得内心变得紧缩和封闭。然而,当我们站在海边,注视着无垠的大海时,我们不能仅仅“望洋兴叹”,我们应该重新连接自己与自然的纽带,与宇宙大道共鸣。通过这种内心的沉思、反思、悟思,我们可以找到自我,超越自我,最终悟知人生和生命的真谛。
“望洋兴叹”让我们变得谦卑,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整个宇宙中的微小,但也能让我们超越自我的局限,洞察自然的规律,悟知人生和生命的真正意义,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未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