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池之乐
(2025-10-13 10:33:38)
标签:
《静园散语》 |
《咸池之乐》
周霄山:
庄子《天运》:北门成向黄帝问道:“你演奏《咸池》乐曲,我开始听起来感到惊惧,再听下去就逐步松缓,听到最后却又感到迷惑,恍惚无知,竟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黄帝说:“我因循五音六律来演奏乐曲,用自然天理来印证,用礼义加以演进,用泰初元气来作为源头。乐声犹如四季变化一样更迭而起,遵循万物这一变化而栖息生长。忽而繁盛忽而衰败,乐声大小很有条理。声音清新或浊重,如同阴阳相互调配交和,声响震荡而充溢天下。犹如解除冬眠的虫豸蠢蠢欲动,又使用雷霆般的声响使它们惊起。乐声的终结寻不到结尾,乐声的开始寻不到起头;一会儿消逝一会儿兴起,一会儿偃息一会儿亢进;变化的方式无穷无尽,全不可以有所期待。因此你会感到惊恐不安。
《咸池》乐曲为什么让人惊惧不安?一会天地创生,一会鸟语花香;一会波涛汹涌,一会海面如镜;一会电闪雷鸣,一会晴空万里。谁在操控这些变化?是大道。大道神秘莫测,让人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想迎接却无法迎接,控制着天地万物的运行,犹如巨手,管理着宇宙的一切。这时,我们的内心是不是也会波澜起伏?是不是对大道也会惊恐不安?
《咸池》乐曲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通过音乐与大道交流,展现出一种和谐、融洽的社会理想,传达出一种追求平衡协调的哲学思想,引导人们在生活中把握各种事物之间的适度与平衡,引领人们进入一种超越世俗、与“道”合一的境界,让人在音乐中感受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真谛,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大道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它功于天下,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它造福万物,却让人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法迎接无法尾随。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大道,只可意悟,却难以言传。因为,真正的大道蕴含的内涵太庞大了,意境太丰富了,任何语言都不足以表达。其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大到九天之外,小到原子核内。大道因为过于庞大,意境过于丰富,我们追逐起来就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就会感到形体的空虚。当人理解了天地自然,大彻大悟后,这世间万物,念生念死,缘起缘灭,皆是自然。世间最美好的东西,都是无心、本真、自然而然的。要达到“天地境界”,先要去除“成心”,把主观,机巧,功利都抛弃,才能见到“大美天地”。
咸池之乐,初听时从惶惶不安的境态开始,因为恐惧而认为是祸患。接着又演奏了使人心境松缓的乐曲,因为松缓而渐渐消除恐惧。乐声最后在迷惑不解中终结,因为迷惑不解而似无知无识。无知无识的浑厚心态就接近大道,接近大道就可以借此而与大道融合相通了。我们只有自我臣服于自己的无知,放下自我对知的执着,方能接近大道。因为大道从未离开,放下自我妄想抓取,当下即是。藉助音乐这个不言之教,可以直达心灵最深之处。道一直都在那里,不来不去,不知不识,无边静寂,万物始于此,终归于此,这是音声入道之妙。当北门成聆听这首乐曲时,仿佛与生命进行了一场深度的对话。他体验到了生命的流动,那种生与死的交替,行与止的变迁,无不在这首乐曲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的灵魂被深深触动,这种触动源于音乐的神韵,它超越了感官的认知,进入一种心灵相通的境界。咸池之乐隐喻了体悟大道的三个阶段:至乐的演绎需融合人事与天理,其本质是阴阳调和的自然流变,最终指向“无言而心悦”的天乐境界,这种体验超越感官与理性,唯有通过“愚故道”的自我消解才能与之合一。
“咸池”是上古神话中太阳洗澡的地方。“咸池之乐”相传为黄帝所作,为上古神乐之一。针对北门成的问题,庄子借黄帝之口,阐述了什么是符合“道”的音乐:这样的音乐是“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调之以自然之命”,是天与人的合一,“调理四时,太和万物”,蕴含着天地自然的运动及规律,体现了自然、无为、朴素、恬淡的“道”的精神。听这种音乐会使人从惊惧到松弛,直至觉得迷惑,感觉迷惑才能淳和无识,心灵淳和无识才能与“道”相合,通达万物之性,随顺自然之命,感官具备而无所用心,口虽不言而内心愉悦,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称为“天乐”了。这就是庄子理想中达到了“道”的境界的音乐。
“乐者,起始于惧,惧则生祟;继之以怠,怠则易遁;终至于惑,惑则致愚;愚而后道,道可载之同行。”黄帝说:“我之‘咸池之乐’,初闻者无不悚然。其恐惧之感,恰如警钟长鸣,令人远离妄想,激发精神,进入高度警觉之境。继而是放松之道,让人抛却世间纷扰,从名利场、是非地抽身而退。怠惰与遁隐是《易经》中遁卦的智慧:肥遁无不利,见好就收。我们要学会适时而退,善用遁隐之道。“卒之于惑,惑故愚”,这一境界的最终目标是让人陷入迷茫,从而放下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那么如何引导我们进入这种“不知”的状态?《大宗师》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这里,“不知”的状态被视为一种智慧,是通往大道的必经之路。
太过聪明反而会陷入“颠倒见”的误区,而放下这些聪明才智,回归“愚昧”,正是与道相合的表现。道家倡导的“弃圣绝智”正是要我们回归这种原始的、纯朴的“愚昧”,这种“愚昧”佛家称为“无明”,然而,“无明”与“菩提”相互转化,烦恼与菩提亦然。
如何通过欣赏“咸池之乐”,让我们的心灵从浮躁、自满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进入一种与大道同在、混沌而愚昧的境界?“道可载而与之俱也”,也就是,与大道同行,共同游历,方能达到最高境界。如今,人们都追求聪明才智,渴望“目知穷乎所欲见”,不断地获取与占有。然而,在大道面前,我们需要学会放下这些欲望,回归淳朴。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接近大道,与大道产生共鸣。
真正智慧的人,在常人眼中可能显得笨拙,这些朴实无华、心无杂念的人,才是真正厚德载物之人,他们往往福寿绵延,这是大道给予他们的厚赠。然而,人们往往难以放下自己的聪明才智,总想在社会上寻求更多的成就,这反而束缚了他们真正的美德。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心灵淳朴和谐,无分别心,与愚迷和暗惑相似。他们不怠慢、不畏惧,这正是与道相合的表现。他们能以无心之态运载万物,与大道同行。“道无心以合人,人无心以合道。”我们要放下心中的执着和聪明,与道同行,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层次境界。
其实,宇宙自然、人生本来就像一曲无始无终的交响乐,分分秒秒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演奏者,又是观众、听众,如果我们能够和着这曲无始无终的交响乐的音符、节奏、旋律同步跳动,那么我们自然就能够得到解脱、逍遥自在。如果我们听不懂它的节奏、音符、旋律的话,那么我们内心就会有痛苦、烦恼、忧愁。生活就是音乐,人生就是诗歌。学会把生命的吟咏融合于自然,道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