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王之治

(2025-10-19 17:30:59)
标签:

《静园散语》

《明王之治》

周霄山:

庄子《应帝王》: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猿狙之便、执嫠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阳子居拜见老聃,他请教说:假设有一个人,身体强健,反应敏锐,看事物都很透彻明了,更加厉害的是还超级爱学习,学习“道”这种最高的学问。这样一个人,能和高明的帝王相比吗?阳子居虽说是请教,但是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就是高明的帝王应当看上去超乎常人。

老聃回答阳子居:你说的是圣人吗?我看这样的人不过是一个聪明的小胥吏或者是技艺工巧之人罢了。此种人,有点特长,但不过是通过劳心劳力得来而已。随后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是虎豹之文来田,虎豹虽是猛兽,但因为他们的皮毛很漂亮,就常常被人猎杀扒皮。第二个是猿狙之便,猿猴很灵巧敏捷,却因此而被人捉来拘禁训练。第三个是执嫠之狗来藉,嗅觉灵敏是狗的特长,但也因此被人抓来训练成猎犬。老聃说完反问阳子居:你看,这样的人,可以和高明的帝王相比吗?

阳子居听后,惊惶不安地问老聃:敢问先生,什么样才算是高明的帝王?老聃回答说:高明的帝王,他治理天下,功劳德行天下无人能比,但却像什么事情自己都没做过一样;给了人民很多好处,但人民不觉得是被施舍;做事不是靠自己的名声去驱使,而是顺物自然,万物欣然自得,事情水到渠成;作为帝王,行事高深莫测,其心游于空灵之境。

庄子给帝王们设定的目标是:第一,要有超人的能力,并做到不显露出来。庄子批评的不是帝王不应该有能力,而是批评那些有能力,但爱表现的人。做帝王如果有能力而表现出来的话,就落下乘了。有用就会被利用,唯有无用之用,才能最终大用。第二,无为而治的目标是有莫举名,使物自喜。无为而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靠内在的驱动来使事情水到渠成地完成,而不是靠名声、权势等。无为而治的效率远比有为而治要高得多。第三,高深莫测。高深莫测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实实在在的,也就是已经接近或是得了。所以,为帝王者能立乎不测,就算是合格了。第四,无有之心,也就是 帝王之心。帝王的心如果存在,就必然会是己非人,帝王首先要做到不非人。所以帝王的心是无有的,也可以说是心斋。到达心斋的境界,才能全面客观地把握事实真相,才能切实实行无为而治,这样的治理,才能称得上是明王之治

老子认为,遵守自然规则,人世间的事端就会减少,人们也会逐渐去除追名逐利的想法。如果能顺应天下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垂拱而天下治,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老子讲的是治国的方法,而庄子讲的是治国者的品行。庄子认为,真正圣明的君王,他们治理国家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天下万民都承受他们的恩泽,可他们自己却像是润物无声的细雨一样,默默无闻,不求万民的敬仰,不求高高在上的地位,更不求荣华富贵,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目睹着天下百姓,欣然享受着自己治理的结果。但是当这些功业完成以后,他又会悄然隐退人间,隐居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自由的遨游在天地间。庄子认为,明王之治就是不居功不自傲,让万物各得其所,把自己放在虚无的境地这样一种治理天下的状态。

明王之治就是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就是老子所说的,以身为天下先,身先天下。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为民服务。所以肯牺牲自己的,天下自然归心。所以能为大家而生活,这就是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是借用道德的感化,是爱是仁慈及于万物。而民弗恃,是人民觉得心理上没什么害怕,觉得这一位领导人真是为我们爱我们的。有莫举名,使物自喜,他也用不着标榜自己的功德与声望,而天下人人都喜爱他。立乎不测,究竟有多高、多深、多伟大,是你想象不到的,估计不了的。因为他立乎不测之地,唯有得道的才做得到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那是真正得道了,游心于无有,最后游心在空灵的境界。

治理一个国家必须要制定法律。问题在于,应站在什么立场上,如何去制定法律?庄子指出,统治者若一意孤行,仅凭自己的意愿及其政权利益去制定法律,如果是以人民孰敢不听去治理天下的话,就如同涉海凿河使蚊负山。庄子以生动的比喻说明强制性的方式是人民永远不可能接受的。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难道人还不如这些虫子吗?罔顾民意的统治,失败是其必然结果。庄子认定一个国家的经式仪度,必须以人民的意愿为准则,必须以人民的意见为依归,必须因应自然,顺应民性。帝王的为政之道,应自正而后行化,不以我强人,不强人性之所难为,任人各尽所能就是了。

庄子认为,帝王要做到无治而治,必得游心于恬淡之境,清静无为,顺着事物自然的本性而不用私意。顺物自然,就是顺任人民的自然性、自由性、自主性。治者无容私,就是不去用自己的私意约束人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民,这样,人民可享有自由的生活,社会才会走向为民为公的路途,那天下就可大治了。

人为的东西越多,人就越累,就越不自由。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人为达到了高度紧密的地步。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唯科学论的主导下,全世界陷入了追求机心、机巧中,人们不断研发各种便利科技,又在这种科技带来的生存机制刺激下,不得不发展更高的技术。这些技术反过来会束缚人类,手机就是一个例子,它即带来了方便和享受,但也带来了冷漠、隔阂、束缚。再举一个例子,生物科技算是一种对人类有帮助的科技,通过研究生物对人的生命全境化了解,从而研发可治疗疾病、制造食物等等的科技。但实际上,生物科技在发展的同时带着两把利剑:第一把利剑,当我们知道了生命的奥秘以后,我们就可能按照科技的配方、配套来生活,所有一切在科技的严密管理下进行,且不说这种生活的机械性、无期盼后的无聊,有可能在某种数据错误,如数据被篡改、变异等,我们的生命就会面临危险,而那时我们是没有应对危险的能力的。第二把利剑,当生物科技越先进,其变异越容易,越有杀伤力,如果被一些不法者利用,对人类的危害是无法想象的。未来最可怕的是生物病毒,恐怖分子可能以此来发动恐怖袭击,比如通过植入食物、水源、空气等,这将是非常恐怖的。也就是,把人为发展到极致,其实就是灾难。也就是,任何一件事,只要是不合于道、不顺从道而人为搞出来的东西,就会有致命的缺陷。

可能有人要问,如果没有人为的管理,人类社会会怎么样?在庄子看来,没有人为管理,人类社会会有无为带来的更好的生存机制。首先,庄子通过肩吾与隐士接舆的对话告诉我们,如果管理者非要自己搞一套东西来约束人,或者非要控制人们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无疑就像在海里挖河,或者让蚊子背山,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人为造作。庄子还用比喻告诉我们,鸟天生知道高高飞起来躲避罗网,鼷鼠天生知道深深藏在地下的洞穴中躲避人们挖掘或用烟熏。所以,能说鸟和鼷鼠无知吗?其实人性中就已经有了很多美好机制,比如见到危险而躲避,见到欺凌而同情或愤怒,见到弱小而帮助,向往安逸、团结和气的生活。只要发挥这些天然的机制,人类社会也会有很好的生存系统。也就是,人类在自然中发展,因为天生的本性机制,就能帮助人很好的生存。而人为的东西多了,反而遮蔽了我们的天然机制,我们反而无所适从了。

如果用无为,作为一个管理者,怎么治理国家?庄子说: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也就是,作为管理者,其心要淡泊,要与天道融合,顺其自然而不参杂自己私欲干预,天下就可以大治了。进一步,庄子用阳子居见老聃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为看似聪明、做事敏捷、看问题透明彻底,也讲道德。其实这样不过像有点儿才智的小吏,很容易被自己的聪明才智所误。

庄子用列子和壶子的寓言故事,进一步深刻地告诉我们人为的局限性,或者说人的理智、经验的局限性。也就是,只要是人为的,无论这个人为多么的高明,掌握了多么超常的能力,但仍然是存在以偏概全的危险。特别是当事情发生一个变化之后,可能我们所有的理智总结、经验归纳统统无用。例如,今天的量子纠缠理论,在很多层面就冲击了过去很多科学的定论、经验,可能我们对过去所有的看法都将会重新定义。

庄子强调,要想不被人为造出来的东西伤害,那就要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也就是,不要承受名誉,不要成为智谋的府库,不要承担事物的责任,这就是造成人们将无为理解为消极无为的意思。这段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以无为为本身,以无为为谋事的城府,以无为去作事担责,以无为知一切事物的主道,这就可以体会到大道的无穷,从而逍遥在大道之中无有限制。简单说,就是我们所有的思考、决策、做事,都是以无为为尺度、标杆,无论是谋事、担责要以符合大道为准则,而不是以满足私欲为准则。

所谓无为,就是无自我私欲之为,凡事不是为满足我的私欲、喜好、成见、偏见,而是以满足为根本。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因此,庄子接着说,只要我们所有一切顺从道的安排,不掺杂自己的见识、得失之心,即不让任何私我的东西干扰自己。凡事虚怀若谷,就像至人用心若明镜一样,不主动随同,不主动迎接,该应对的也不躲藏,凡事顺从自然,这样就不会受到任何东西的伤害。更为深刻的理解就是,我们人为的东西是对大道的破坏,是一种害宇宙、害世界、害苍生、害自我的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望洋兴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