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静园散语》 |
《修行就是一场回归》
周霄山:
修行就是一场不断探索自我、回归本真的旅程,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回归本真的自己。有一种智慧能引领我们走出迷雾,回归内心的宁静与富足,那就是修行。修行能够使我们做到内不生对立,外不起分别。内心的对立如同筑起一道道高墙,将自己与他人、与世界隔绝开来;而外在的分别,则让我们陷入无尽的比较和评判之中,徒增烦恼。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我们选择不理会,这些问题便无需解决。尤其是情绪问题,往往不解决反而会自行消失,我们若过度执着于解决,反而会让问题愈演愈烈。拥有修行智慧的人,不会
标签:
《静园散语》 |
《自律才是修行》
周霄山:
罗素说:“人的放纵是本能,自律才是修行,短时间让你快乐的东西,一定能够让你感到痛苦,反之,那些让你痛苦的东西,最终都能让你功成名就。低级的欲望,放纵即可获得,高级的欲望,只有克制才能达到。”做人,放纵是本能。然而放纵换来的,往往是一时的快感。刺激人感官,麻痹人神经,让人获得短暂的满足和欢愉。在虚幻的快乐中,消耗光阴,慢慢丧失自主的意志。放纵,当然能够换来一时的快乐,但它属于低级的快乐。它无法完成你的梦想,更无力支撑你想要的生活,只会被残酷的
标签:
《静园散语》 |
《茫然趣两头》
周霄山:
“茫然趣两头”出自《六祖坛经》,是智常禅师偈语中的禅机妙语,意指未悟道者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困境。全偈为:“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此偈记录了智常禅师破除执著的悟道过程。“两头”的哲学指向
标签:
《静园散语》 |
《真修无修》
周霄山:
“真修无修”也就是“无修之修”,是一种超越了形式和执着的修行状态,它要求我们深入理解修行的本质,并在实践中达到一种心灵自由的境界。
修行,本质上是一种对幻象的觉醒。我们之所以修行,是因为我们被幻象所迷,被习气所驱使。“无修
标签:
《静园散语》 |
《有德司契 无德司彻》
周霄山:
《道德经》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司契就是处理借据,司彻就是管理税收。也就是,有德的人会像收帐的圣人一样宽厚仁慈。无德的人会像收税的官员一样苛责刻薄。有道的圣人,悟知了道,人生无自我,无我无为。所以,其司契是处于无我的心境,平等正义的对待事情。依循大道,弘扬大道,其司契是为了维护公平正义。
标签:
《静园散语》 |
《大知闲闲 小知间间》
周霄山:
庄子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知”通“智”,也就是,大智者看上去非常渊博空闲,小智者却显得十分啰嗦。也就是,大的智慧好像让人感觉不到智慧,小的智慧却善于能言诡辩而喋喋不休。也就是,大道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却对万物执行不发一言的教诲;而那些人为的世俗之学,喋喋不休、不厌其烦地向人们推销自己的那套价值观,强迫人们接受这些片面之学,
标签:
《静园散语》 |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
周霄山:
《易经》说:“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用易最高的境界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将阴阳变化皆藏于心,只要感觉一下,马上就能知道接下来的变化,及未来的结果。“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认知范式,源自《易经》对天人感应规律的揭示。它主张通过心灵净化与专注训练,超越逻辑思维的局限,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直觉把握。这一思想不仅构成传统智慧的核心方法论,更为现代人突破认知层次提供了独特路径。
标签:
《静园散语》 |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周霄山:
《道德经》说:“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也就是,能够了解事物的起源与发展,这就是道的法则和纪元。在道家思想中,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涉及到时间、历史、自然法则以及人类的认知等多个层面。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贯穿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道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原则。道不仅是宇宙的起源,也是人类行为的准则。理解道,意味着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标签:
《静园散语》 |
《汇气成韵》
周霄山:
“汇气成韵”是探寻生命与自然的律动。在《道德经》里,“气”如一条隐秘而关键的线索,贯穿于天地万物的生息繁衍之中,描绘出一幅宏大而精妙的宇宙图景。“气”蕴含着无尽深意,若夜空中耀眼的星辰,照亮我们对世界本质的认知之路。
标签:
《静园散语》 |
《最高层次的思想是“古旧”的》
周霄山:
1988年,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