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而后行
(2025-10-08 09:30:27)
标签:
《静园散语》 |
《正而后行》
周霄山:
“正而后行”出自庄子《应帝王》: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也就是,肩吾说他的老师告诉他,“君主作为管理者要按照自己意思制定规章,谁敢不遵从执行呢?”狂接舆回答,“这是流氓霸道行为,这种管理方式好比穿过大海开凿河道,让蚊子背负大山,真正管理高手为人处世,不会流于表面形式,一定是顺应本性再行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鸟儿知道高飞躲避射箭,老鼠知道深藏避开熏洞,难道你竟然还不如这两类小动物吗!”
作为管理者怎么做好管理?庄子说不能依靠个人意志形成所谓制度,来强制约束别人,这是行不通的,这是“欺德”。庄子不是说管理不需要规章制度,是“以己出经式义度”,就是凭自己想法来,“自己说了算”,“想怎么就怎么”。庄子认为,制度管理还属于外部规则,最重要的是内心有主见,“正而后行”,自己以身作则,不令则行,做好自己才是最要紧的事情。这个以身作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例如,我们非常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可是却很少觉察自己也有类似或其他方面的缺点。所以,千万不要把庄子说的“道”理解的深不可测,这里说的“正而后行”,就是先有自知之明,再去保持觉察,最后不断去做,形成行之有效的做事习惯。人的心理成长都是,“始于自知,经过觉察,终于习惯,习惯成自然”。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那个心结,不管做什么事情,庄子都主张“自适其适而不适人之适”。庄子说:“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且久者天下无之。”也就是,如果我们的内心都不答应自己去做什么事情,都是硬着头皮去做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因此,庄子宁愿曳尾于涂中,严辞拒绝了楚国国君的聘请。他宁愿像乌龟一样在淤泥中游来游去,也不愿意被束缚在庙堂之上。这是庄子的人生观,一切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一切要听从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只有我们遵从内心的需求,我们做事才叫无为而无不为。那种所谓的忘我精神,其前提一定是自适其适,一定是内心没有挂碍,才可以达到忘我精神。
无为无不为,就像《达生》篇那个粘蝉的老者,专注一件事情都能把事情做得很好,都能凝神于气,何况那些心中什么挂碍都没有的人呢?专注一点是聚气凝神的,最终还是为了达到无我、忘我的精神状态。真正的吸引力法则不是去吸引他人,而是要吸引我们自己。庄子《德充符》三个字,德充符的德,就是要回归天性。德充符的充,就是调动天地的能量,德充符的符,就是本我,就是真我和假我合二为一了。
庄子所谓的吸引力法则,也就是,如果我们不能回归本我,我们连我们的肉身,连假我都控制不了,又何谈所谓的吸引力?庄子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我们往往被急功近利的小成就,以及眼前虚假的繁华所迷惑,最后让自己无所适从。其实,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可以自我提取的,是本性具足的。如果不能愉悦自己,从自我本身去提取美好,最后一定坠入无明之中。
人的通病是好为人师,总看人不如己。好为人师之人,往往以己为标准,而责求于人。总看人不如己,就必有欲正人的冲动,或者说有想改变人的主观意志。在正人与正己的关系上,先哲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主张和良方:正人者,必先正己。己正,则人自正。可见,正人的过程乃是正己的修为所在,正人中正己便是立人所以立己,达人所以达己的妙道意旨。正国者,必先正己。己正,则国自正。在国与国的关系上,也必是如此。正天下者,必先正己国。己国正,方能发挥影响力量,而天下自正。
正人先要正己对于人生修为来说,正己之所以要先于正人,乃缘于言教不如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要求别人做什么之前,先做好样子,以身作则或率先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身正”之所以能“不令而行”,乃缘于人格的道德感召力和表率的示范力。我们先做到,既是示范其可能性,又是展示其重要性。有可能,则非强人所难;有意义,则展现我们所做的价值。“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己不正而令人正,是在强迫、苛求。强人所为,政令或号令一旦失去可行性、正当性,则人必然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上言,正己身,自能正人身。
正人必先正己,己正故能人正。对于领导者而言,基于正己的道德感召力和人格的感染力,固有“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带动作用。道德和政治权威、威信,一旦从人格魅力上彰显,就会形成“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的必有效验。上行而下效,修身而人自正。人之动作,往往不能必正,乃缘由从欲而失德。
在国际博弈上,有道之国重视修己、正己,求诸己而发挥道义示范作用,这样就能一呼而百应。若是假以民主、人权而行改变别人之私,实行双重标准,则必失去威信和号召力。在正人上,不能正己而欲正人,道义权威会日益丧失其威信。正人先要正己,要求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中暗藏着治理家庭、治理企业、乃至于治理天下的玄机。也就是,你自身的修养到位了,他人也会照着做,因为心悦诚服。反之,如果你的人品有问题,那么即使你发号施令,甚至动用武力胁迫,他人恐怕也不会顺从你。一个人只有自身的修为提高了,那么他去维护家庭也好,去开创事业也好,才会更加顺利。
真正的有道之人,是注重内在修养的人,一个德行与智慧兼具的人,才会赢得众人的仰慕,然而他却又表现的非常谦卑,不断地去升华自己。这种人才真正具备那种亲和力,令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让人自发地追随他,并生发出为其效力与服务的向心力。这样的人的力量源泉来自哪里?庄子说:“圣人之治,其治外乎?”也就是,那种庄严大气与无比威仪的风采,其力量源泉并不是来自于外部,不是外部要求他怎么样,也不是别人要求他怎么样,而是其自己内在有一颗向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