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籁地籁天籁

(2025-10-06 09:56:33)
标签:

《静园散语》

《人籁 地籁 天籁》

周霄山:

庄子《齐物论》的论述从一个故事开始:南郭子綦倚案而坐,仰天缓缓呼吸,进入了一种与自身的对立面相分离的状态。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失去了对立面,也就失去了自我,所以这里就是一种忘我的状态。他的学生颜成子游侍立旁边,问道,这是什么原因?形体固然可以使它如同枯木一般安定,但心神如何使它如同死灰一般寂静?您今天倚案而坐的状态与平日倚案而坐的状态不一样啊。南郭子綦说,子游啊,今天我进入了“吾丧我的状态。

你听说过人籁,而没有听说过地籁,即使你听说过地籁,也没有听说过天籁。子游说,请问这三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南郭子綦说,大地吐气就是风,不起则已,一起就有万种孔窍发出怒号的声音。你没有听过长风呼啸的声音吗?高峻山岭上的石块,百人合抱的大树上的空穴,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柱顶的方木,有的像杯圈,有的像舂米的石臼,有的像池沼,有的像浅坑。这些声音有的像激流,有的像射箭,有的像斥责,有的像呼吸,有的像叫喊,有的像嚎哭,有的像沉吟,有的像哀叹。

小风则应和的声音小,大风则应和的声音大。狂风一停则所有的孔窍都空寂无声,你没看到那风吹动的草木尚在摇曳吗?子游说,人籁就是人吹奏多支竹管所发出的声音,地籁就是大地上的风吹所有的孔窍所发出的声音,请问天籁又是什么?南郭子綦说,天籁吹奏一万种不同的物品,而让它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全部都源于它们各自的特性,而发动它们让其发声的又是谁?

南郭子綦讲了人籁地籁天籁。人籁是人吹奏竹筒发出的声音,地籁是大地吹奏地上的孔窍发出的声音,天籁则是万物发出各自不同的声音。那么又是谁吹奏万物发出声音?在日常中,天籁常被用来形容美妙的音乐,但我们真正了解它的含义吗? 风吹过各种孔窍产生的千差万别的声音,都是孔窍自身状态所影响的结果。而对于那些鼓动发声的力量,子綦则留下了悬念。然而,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推测这种力量正是自然本身,就是指这种力量无需外力推动,完全合乎天道发出的声音才是真正的天籁”。天籁超越了具体形象,象征着一种虚幻的主宰力量,亦即崇高的绝对精神。天籁作为促使自然中所有声音得以发出的根本内核,它超越了任何具体的形象,是一种无需外物凭借、完全根据自身意愿发出的声音,彰显了最高的音乐境界。是一种能够主宰所有声音发出的绝对力量,天籁吹万不同,咸其自取的终极存在。

庄子以三籁隐喻认知的三个层级:人籁,人类用有限感官和逻辑建构的符号世界。地籁,现象界的因果规律。天籁,超越主客二分、未被概念污染的本然世界,即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也就是,道没有边界,语言没有定准。庄子颠覆了人类对确定性的迷信。当现代物理学发现量子纠缠颠覆经典因果律,当哥德尔证明数学系统必存不可证命题,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已宣告:一切理性建构的本质,是用有限的捕捞无限的

所有价值判断的本质,是特定视角的认知投影。正如尼采所言没有事实,只有解释,但庄子更彻底,连解释者本身也是流动的幻象。任何概念的成立必然依赖其对立面,二者不可分割。这种互构性导致所有命题在逻辑上自我消解,如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揭示,意义在差异链中无限延宕,永远无法抵达终极真相。将自我从二元对立中抽离,站到环中观察万物。通过吾丧我进入纯粹直观,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体验。

庄子说: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也就是,让语言契合天道韵律地自然“流淌”出来。用寓言、重言、卮言打破概念僵化。大辩不言……大道不称。也就是,最深刻的真理无法言说,只能悟知。丧我就是打碎固化认同,物化就是自我只是的临时显形。

庄子恢诡谲怪,道通为一的洞见,为后现代碎片化生存提供解药,短视频的纷杂、元宇宙的虚幻、人工智能的失控等,本质都是的万千化身。如李约瑟所言:庄子是第一个反机械论哲学家。在科技统治时代,齐物论是保持精神完整的终极防御。

庄子的思想拒绝被体系化,他像一位哲学黑客,用寓言攻破所有认知防火墙,却又在最后一刻抽身而去,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也就是,既然万物齐一,我又何必多言?当我们在量子物理的测不准原理中困惑,在元宇宙的虚拟分身中迷失,在人工智能的算法霸权中窒息时,《齐物论》如同一把密钥,让我们得以短暂窥见那个未被语言切割、未被概念污染的世界。在那里,所有的焦虑、比较、挣扎,终将化作咸其自取的天籁。

庄子的思想精髓在于,而的核心理念正是超越。庄子反复阐述的无非就是关于超越的种种哲理。由于人类在宇宙中显得如此渺小,我们往往只能做出类似于盲人摸象的片面判断。同样,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又常常导致厚此薄彼的纷争。庄子深刻认识到,这种人的自身有限性与外部世界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这一切困境的根本原因。他在《逍遥游》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矛盾的存在:小智不及大智,短寿不及长寿。何以知其如此?朝菌不知月份更替,蟪蛄不知四季变迁,此为短寿。而楚之南有冥灵树,以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上古有大椿树,以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彭祖虽久寿闻名,但众人与之相比,不免悲叹。

庄子洞察了人类无法逃避的这种境遇,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要克服和解决这一矛盾,人类必须超越自身的局限,站在无限大的宇宙视角来审视问题。在《齐物论》中,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天籁这一哲学概念,旨在教导人们如何突破自我局限,进而达到的境界,去体悟世间万物。

自庄子的《齐物论》首次提出天籁这一概念以来,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人们对它的解释与应用却始终徘徊在误解与误用的边缘,未能揭示其真正的内涵。有先哲说:“在语言的初期,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比喻的意义,每个短语都隐含着隐喻的智慧。”同样,天籁这一概念也承载着深邃的哲学意义。然而,这个作为哲学术语与艺术意象的天籁,却长期被庄子哲学的博大精深所掩盖。事实上,正是通过天籁的意象,庄子才得以阐明自己在哲学领域的最高领悟。因此,要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精髓,就必然要探寻天籁的本意,把握其背后所蕴含的的奥秘。

修行境界的不同,对待一切内在或外在事物的认识就不同。《齐物论》就是对一切内在或外在事物超脱之后的一种认知。当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之时,他进入了吾丧我的境界之中。可是在其弟子颜成子游的眼里,却是完全陌生的一幅模样,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面对颜成子游的弱弱一问:何居乎?形故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南郭子綦说: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在南郭子綦看来,之所以颜成子游不理解自己,是因为对于人籁、地籁、天籁没有听闻过的缘故。世间的风在南郭子綦的眼里,那就是动听而宏大的交响乐曲,那些非常美妙悦耳的旋律,真正能够打动人类心灵的音乐篇章都会从大自然当中汲取灵感而创作。这是我们人类的智慧,而且是独一无二的智慧。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到了人籁、地籁、天籁,我们常谈的天籁之音或源于此,但此天籁绝非庄子天籁之义。庄子为了讲清楚“齐物”,它是从“差别”是如何产生谈起的。“差别”不是来自万物,而是来自于“我”。只有完全“丧我”了,万物就平等了,同一了,没有了是非彼此,天地就浑然一体了,这也就是得道者的境界。

天籁到底是什么?人籁是人声,地籁是地声,天籁是天的声音吗?人籁可闻,地籁亦可闻,天籁可以听的到吗?答案是否定的,天籁是无籁,是无声,是“大音希声”,是无声胜有声。老子是以水喻道,庄子是以声喻道。人籁地籁皆是具体的,是可感知的,是可以听到的,这就像千差万别的万物一样,可见可闻。而天籁却是形而上的,如老子所讲,“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天籁寂而无声,它是独立的,是无待的,是无条件的。人籁需要人这个发动者来吹,有箫笙等乐器和鸣而有金石丝竹之声。地籁也是需要“大块噫气”这个发动者,有万窍和鸣而有不同之声。而天籁呢?它的发动者是谁?它的和者又是谁?也就是,天地万物都来自哪里?

天籁就是大道,以声喻道,像老子以水喻道、以朴喻道是一个道理。“吹万不同”是道吹的“万物不同”吗?这个“吹”字,与老子讲的“道生一”里的“生”是一个道理,天地万物都来自于道,这就是得道,也是这个德,德就是性,就是自然本性。“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道之自然无为就是“使其自己”,万物之性是自然的,是万物“咸其自取”的,并没有什么强制给予的,这就是自然之性。

南郭子綦讲“三籁”是为了说明“吾丧我”,到底丧掉了“我”的什么?丧掉“我”的认知、成见等主观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得道的障碍,是获得自在解脱的障碍,容易让人丧失真正的自我。有“我”,就会有我与物的对立,进而有种种差别与对待,进而必然产生人们思想观点立场等种种对立与冲突。自从有了“自我”,就开始背道离德了,原始的本色的真实的“我”也渐渐消失了。有“我”,就有好恶取舍,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也就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就不能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回归自然本性,舍弃知见与有为,才能获得究竟的自由与快乐。

庄子讲“天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方法,问题的解决全靠我们自己。“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大道只有一个,而万物形态各异,关键在自己,我们取什么就是什么,我们是什么就会发什么声。如果取于“我见”,就等于作茧自缚,不得解脱。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取,没有了“我”的存在,万物任其自然,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合于“大道”,听到了“天籁”之音,就能超越一切,无滞无碍。这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如不动”就是南郭子綦的“丧其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不为内外之境所动,就是“无所待”,就是“道通为一”,就是老子讲的“得一”、“抱一”。

人籁、地籁、天籁,不仅是一种声音的分类,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我们在追求艺术和审美时,既要尊重自然,也要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通过倾听和理解这三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达到一种和谐与平衡的状态。人籁,即人吹出的声音,代表了个人的观点。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特的,就像每个人的思想一样。地籁,是世界上各种声音的多样性,是众多人籁的结合。就像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和观点,虽然多样,但都是地籁的一部分。天籁,是无中生有的创造力,可以创造无限的地籁,但不止于此。它代表了自然本身的无中生有,是本无但可有的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庄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自然与道的和谐统一。如果我们坚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立场,那就是人籁。如果我们能看到世界的多样性,拥有辩证逻辑思维,不再局限于对错,而是明其有,观其有而知其边界,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和观点,那就是地籁。而能做到既知众相非相,不仅知其有,还能体其无,观其妙,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玄之又玄,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天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