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2025-07-20 15:55:00)
标签:
《静园散语》 |
《形莫若就 心莫若和》
周霄山:
庄子说:“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形,是外形,外表。就,是靠近,接近。心,是内心。和,是祥和,平静。也就是,外表看起来和其他人一样,但内心却是不起波澜的。也就是,做人要外圆内方,外化而内不化。形莫若就,也就是在世事纷扰中,外在行为当顺应时势,不强求,不固执,此乃就之道。犹如水之行,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变化自如,无滞无碍。心莫若和,也就是内心应保持平和宁静,不为外物所动,此乃和之境。心如明镜,照见万物而不生分别,如如不动,自在安详。此二者相辅相成,外圆内方,方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为外物所累,不为情欲所困。实践此道,需修身养性,体悟大道至简,方能得之。
庄子在《人间世》讲了一个故事:颜阖收到卫灵公的命令,要他去教太子读书,他内心感到忧愁,于是跑去问圣贤蘧伯玉。颜阖说:“我们的这个太子,我看他天生就是个好杀之人。如果我去当他的老师,混混日子还行,可这样的话就对不起这份薪水,对不起天下百姓了。但是,如果我用心去教他那些圣贤之道,必定会引起太子反感,我这个人头可又不保了。太子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可是,他的聪明往往都放在了别人身上,他从来不知道去反省自己的过错。你看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蘧伯玉说:“现在上天给了你这个使命,你就应该顺应天命去做。你可以时时保持警戒之心,做事说话都要小心谨慎,你首先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直。你可以表面上和太子拉近距离,但是你的心不能变。虽然这样做还是有一定危险的,但我相信你,你能够把握恰到好处的状态,不至于陷得太深。比如说,太子喜欢打猎,你也就跟着陪他去打猎,但是,你应该知晓‘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道理,一定不能真心地想去打猎,这是借机亲近太子,并能教给他一些东西,如果你的心陷进去了,那就危险了。另外一方面,你也不可以太过于激进,不能只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而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去进言,这样做,也是很危险的。你应该跟随着太子的水平,去变化调整你教育他的方法,比如,太子是小学水平,你就要是小学老师,太子是中学水平,你就要是中学老师。你要只领先他一点点,不要给他设置太高的目标,你要跟着他一起成长,这样还是有可能会达到最终目的的。如果你按照以上说的这样来做,应该很难挑出毛病的,一方面能够达到既教育了太子的目的,另一方面又不至于伤害了自己的性命。”
这个颜阖向蘧伯玉请教如何教导太子的故事,主要是因为太子不但脾气暴躁,而且喜怒无常,如果不对他严加管教,长大后很有可能危害天下百姓,但如果加以管教,太子又可能一怒之下杀掉颜阖,所以颜阖很纠结,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太子。蘧伯玉给出了几点建议,并强调了教育的顺序,第一是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出应有的示范,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太子;第二是“形莫若就”,消除彼此间的距离,让他产生认同感;第三是“心莫若和”,保持内心的和顺,多给太子一些耐心与包容。
蘧伯玉所说的这三点,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现在的父母很多自身都没有做好,但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往往一上来就批评,一开口就说教,动不动就责罚,并且急于在孩子面前立父母的权威,试图用种种严厉的手段强制改变孩子,往往会事与愿违,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有的甚至还会导致孩子的叛逆。也就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失败,是把教育的顺序搞错了。
庄子在《人间世》中说:对孩子的教育要“就不欲入,和不欲出”。也就是,如果你做好了自身的示范,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并且能够心平气和地跟孩子交流,那么接下来就是“就不欲入”。也就是,在表面上,你要适当地将就孩子,顺着他的性格和想法,但是,你又不能让他太过于任性,要把握一个尺度,并善于在一个恰当的时候及时纠正他,那么纠正的方法,就是“和不欲出”。
教育孩子,还是要用亲和的姿态来引导,但又不能让他觉得你的心平气和是为了改变他教育他,否则他又会心生抵触。所以在庄子看来,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要讲究顺序的先后,不能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总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之上,只有他对你充分地信任,才能接受你的引导。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是道家思想中关于处世智慧的经典论述。这句话主张外在行为顺应环境以降低冲突风险,内在则需保持独立与平和,体现了“外圆内方”、“外顺内守”的哲学境界。“形莫若就”强调外在行为的灵活性。“心莫若和”则聚焦内在精神的独立性。这类似于《道德经》中“大智若愚”的境界,也就是,智慧藏于朴拙之中,避免因锋芒毕露招致祸患。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本质,其实也就是动态平衡“环境适应性”与“主体独立性”的生存艺术。在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复杂环境中,这一思想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它既非无原则妥协,亦非固执对抗,而是通过智慧的外在调适守护内在的精神疆域。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而社会环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在外在环境中要拥有自己确定的心性,保持内在品格的正直与刚强,而外在则要柔顺圆通,要外柔内刚,外圆内方。做人要堂堂正正,也要平和圆通,处事要坚持原则,也要灵活机动。《菜根谭》说:“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也就是,面对清浊不定、无法把握的外在环境,要以灵活的方式应对,以求和睦相处和存身待时。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要想活得洒脱自然,则应该内心坚持自己的秉性不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应保持一种通达和顺应的态度。这其实就是一种忘我的境界,把自己完全放在这个世界上,依着自己的秉性去生活,无所顾忌,简单的生活简单过。面对外在世界的纷纷扰扰,用一颗平静安定的心去对待。
拥有一颗忘我的心,就可以把我们心中很多杂念逐渐排除,让我们心里那个内化的依据能够有所秉持。而在外在方面,小心谨慎,“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就能把人生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少了很多纷争,少了很多矛盾,而我们最终会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