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2025-07-27 10:50:02)
标签:
《静园散语》 |
《至乐无乐 至誉无誉》
周霄山:
庄子思想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庄子认为,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外界的愉悦,而是来自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他认为,快乐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不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追求外界的快乐,那么他就会不断地追求更多的快乐,而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因此,庄子主张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通过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来获得真正的快乐,只有内心平静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快乐。庄子认为,最高的荣誉不是来自外界的评价和认可,而是来自内心的自我肯定和价值感。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追求外界的认可和赞誉,那么他就会不断地追求更多的认可和赞誉,而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因此,庄子主张追求内心的自我肯定和价值感,通过内心的自我肯定和价值感来获得最高的荣誉,只有内心自我肯定才能真正地获得最高的荣誉。
庄子的“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观点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外在的快乐和荣誉,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种追求往往导致人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空虚和焦虑。庄子的观点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和荣誉不是来自外界的评价和认可,而是来自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肯定。只有内心平静和自我肯定的人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快乐的滋味和获得最高的荣誉。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通过内心的平静来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荣誉。
《道德经》有言:知足方可长乐,不知足的人,一生注定与忧愁伴随,永远没有快乐。知足常乐的人,忘记身外之物对自己的影响,德性与大道之德相合。大道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其功于天下、造福万物,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忘记了成功、忘记了富有、忘记了快乐,忘记了荣誉。所以,最大的成功,是忘记成功;最大的富有,就是忘记外物;最大的快乐,就是忘记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忘记荣誉。也就是,人生最高境界的快乐就是无所谓快乐,人生最大的荣誉就是不追求荣誉。这是一种对“大道”的理解,也是一种对“无为”的体悟,是一种超然世外又深刻入骨的中国哲学智慧,也是当今繁忙的现代社会中值得我们追求的生活态度。
庄子认为,人们一旦要追求快乐,那么就会变得不快乐。想要得到真正的快乐,就要忘掉快乐本身。想要得到真正的荣誉,也需要忘掉荣誉本身。庄子认为,天地做到了“无为”,所以才能达到“至乐”之境。万物繁衍变化,天地有大美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至乐无乐”,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外因”,而是需要“内寻”。我们应善于向内心世界寻求答案。外部刺激可以带来一定程度的快乐,比如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奖励,实现了奋斗多时的目标。但有得便有失,以得失计较的快乐绝不是持久的、高层次的,而是短暂的、波动的。庄子所说的人们追求快乐其实是有不同层次的,遵循人的本性和欲望,可以带来相对的快乐,但是要达到“至乐”,需要的是对事物的本性有更高的认知。刻意为之、服从于“人为”的快乐,这称不上是“至乐”。其实,“至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洒脱豁达,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静自足,是“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的顺乎天然。所谓的“至乐”其实是追求高层次高品质的快乐,更多的是人们突破被外界定义的快乐的束缚时,人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真正的自由。
“至誉无誉”,真正的荣誉并非来自他人的评价认可,而是来自内心的宁静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淡泊指引的恰是通达的人生。庄子的“至誉无誉”是强调通过追求“道”来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们不再追逐名利,而是更加注重人生的体悟感,追求的是一种真实的、有意义的人生。真正的荣誉不在于他人的赞誉,而是自我修行的成果。“举世而誉之不加劝,举世而非之不加沮”。是一种面对人生的高层次境界,能超越得失体悟到的“荣誉感”才是“至誉”。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是一种怡然自得的能力。所谓怡然自得,其实就是内核稳定,内心安宁,是一种豁达的境界,是经历过人生,体验过人生,理解了人生,也看清了人生之后,仍能始终保持一种宁静与满足,不过度追逐,不过分执着。世俗之中人们常有这种误区,仿佛得到一切才能快乐,心想事成才能满足。其实不然,现实恰恰相反,人们往往实现了功名利禄,飞黄腾达,拥有了一切,内心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了。因为人性贪婪,总有诸多欲望,总会求而不得,也必不会静下心来感知当下人生的精彩,始终陷入求索、得失、彷徨里。就像老子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欲望过多,贪得无厌,得到越多反而让人迷失自我。得到者尚且如此,又有多少人始终是“求而不得”。有过分的执念,就注定无法怡然自得,更无法达到“至乐”和“至誉”的境界。“大道至简”,人生应该做减法,放下欲望和执念,简单而纯粹,便离“得道”不远了。人们追求的“至乐”和“至誉”,本质上是“无乐”和“无誉”,这也与“无为而无所不为”不谋而合。这并非是提倡大家消极、懈怠、不作为,而是学会顺应自然,无论得意或是失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怡然自得,有一种由内而发的松弛感,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力量,可以激发更多的可能。诚实地感知自我,平静的接纳自我,虔诚地演绎自我,对不理想的现状包容,对不如意的世界坦然接受,知足常乐,怡然自得,享受自己的人生节奏,并从中感到自在和快乐。
最极致的快乐,无需刻意追求,最顶级的荣誉,是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在这个快乐至上的年代,最难得的反而是感知快乐。凡事过问本心,注重人生体验,每一份境遇都值得珍惜和感激,用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人生。这就是“至乐无乐,至誉无誉”的智慧。
有时候在我们全身心投入某个工作,或者某个活动之后,会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感到舒坦、顺畅,其实这就是一种“快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快乐心情,就是因为我们在投入身心之时达到了“忘我”的状态。“忘我”之时,快乐便会自动到来。其实就是忘记快乐本身,或者不去刻意追求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无论是庄子所说的“至乐无乐”,还是老子提倡的“无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忘我”的境界。当我们“忘我”之时,就会忘记时间、忘记烦恼、忘记快乐,于是便能“顺其自然”、“无私豁达”、“宽宏大度”。如此逍遥自在,就是快乐。
庄子认为,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外部的成就和刺激,而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平静和自足。他提倡通过“坐忘”和“心斋”来净化内心,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可以真正地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喜悦。要实现至乐无乐,我们需要学会放下过度的欲望和执念。当我们不再被外界的物质和虚荣所束缚时,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其深意在于:人生最高境界的快乐,其实并非在于追求快乐本身,而在于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同样,人生最大的荣誉,也并非仅仅在于追求荣誉,而是要追求一种超越的境界。这种理解,既体现了对“大道”的领悟,又表达了对“无为”的深刻体悟。它代表着一种超越尘世、深刻入骨的中国哲学智慧,在当今繁忙的现代社会中,这种智慧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值得追求的生活态度。
“至乐无乐”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并非源于外部的刺激,而是需要我们向内心世界探寻。不可否认,外部的奖励、美味佳肴、实现目标以及遇见知音等,都能带来一时的快乐。然而,这种以得失计较的快乐往往是短暂的、波动的,难以持久。相反,《庄子》中所描述的“至乐”,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快乐,它源自对事物本性的深刻认知。追求“至乐”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需要顺乎自然、遵循本性。“至乐”是一种超越物质、情感束缚的洒脱与豁达,是心灵在宁静中感受到的自由与满足。
“至誉无誉”的深意在于,真正的荣誉并非源自他人的赞誉,而是源自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至誉无誉”是通过追求“道”来达到一种超越的境界。在此境界中,人们摆脱了对名利的追逐,更注重人生的体悟与真正意义。因此,真正的荣誉不在于他人的赞誉,而是自我修行与内在品质的体现。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的境界,体现了一种深邃的内心平和与满足。这种境界并非追求外在的快乐与荣誉,而是追求内心的纯粹与宁静。它要求我们不被欲望和执念所困扰,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面对人生。在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理解人生的真谛后,我们仍能保持一种从容与淡泊,不为名利所动,不为得失所扰。这种境界并非遥不可及,只要通过自我修行与内在品质的越升,就能够逐步得以实现。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与乐观,享受自己的人生节奏,从中感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