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谈孝

(2025-07-18 15:09:51)
标签:

《静园散语》

《庄子谈孝》

周霄山:

庄子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也就是,用恭敬心行孝容易,用爱心来行孝较难;用爱心来行孝容易,行孝时忘记双亲较难;行孝时忘记双亲容易,行孝时使双亲忘记我较难;行孝时使双亲忘记我容易,我同时忘记天下人较难;我同时忘记天下人容易,使天下人同时忘记我较难。

这是庄子提出的孝的六层境界:第一层,用恭敬来行孝。古礼规定,昏定晨省,就是每天早晚出于恭敬之心要向父母嘘寒问暖。俗称请安。现代早晚向父母请安就不必要,但就抽时间看望一下父母这一点,恐怕好多人也做不到。第二层,用爱心来行孝。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主要体现在要对父母和颜悦色。和悦的神色必然出自深刻的爱心。第三层,行孝时忘记他们是自己的父母。由习惯而成自然,不必考虑自己的职责就可以做到孝顺的要求。亦即,把父母当成自己的“生命共同体”,行孝时毫无压力可言。也不要刻意为之,不要让父母感觉到压力。第四层,行孝时使父母忘记我是子女。父母接受我的行孝,也是由习惯而成自然。换成父母把我当作“生命共同体”,好像成为他们终身最有默契的朋友一般,可以对我无话不谈,到达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境界。第五层,行孝时忘记天下人的存在。我与父母都生活在人世间,但是我行孝时,可以忘记天下人的存在。也就是,别人的看法、世俗的评价,对我已经不再有任何影响。我与父母之间的融洽感情不是旁观者所能测度的。第六层,行孝时使天下人忘记我的存在。天下人见到我与父母相处,那种感觉让世人觉得我们融洽到不像父母子女一样。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看到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模式,以致根本忘了“我在孝顺”这回事。这六层境界简单说就是:敬孝、爱孝、忘亲、使亲忘我、兼忘天下、使天下兼忘我。

实际上,如果认同孝顺是出于天性,那么庄子的说法就很容易理解,因为凡是出于天性的,与就是一个整体了,无所谓忘记与不忘记,自然而然。孝顺最高的境界,是自然而然,随天性而为,相忘于江湖。庄子谈的境界是忘记自己在行孝,是道家的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自然、顺天理而为。对父母的孝是天之理,是自然而然的事,是每个生命不需要记得就自然而然有的行为。

中华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个精神是孝,中华文化把孝作为做人的基本原则。王阳明说:见父知孝,见兄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之恻隐。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也就是,见到父母就知道孝敬,见到兄长就知道敬爱,见到小孩儿掉进井里会生出同情的恻隐之心,这就是良知。良知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不需要从外面去求。孝是良知,只有当我们的良知被外物遮蔽了,才需要去学习孝;当我们本自具足的这个生命情感丢失了,才需要去记住孝。只要我们的良知不被遮蔽,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孝敬父母、孝敬长辈。这样,我们在行孝的时候就完全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尽孝心,只是生命情感的真实流露。而父母也感觉不到我们在尽孝心,过程中是非常自然的一种状态。

如果我们整天想着要如何伺候父母、爱父母,如何做一个被人们赞誉的孝子,这是有为。当行成为一种责任时,这样的孝就是庄子说的记得行孝,这样的是一种负累,这与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无为的思想相反。孝敬是一种生命情感的真实流露,是良知的勃发,是直心直用,是善心善行,是不需要考虑就自然而然有的行为。

其实子女对父母真正的孝敬,是让父母知道你在哪,知道你过得好,不让他们牵挂,让他们放心。有一种爱叫: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父母只要知道你平平安安的,即使是远隔天涯,父母的心是有所安放的。所以,做最好的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不要让父母担心你做违法的事情,不要让父母蒙羞丢脸,要让父母因为你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脸上有光,这才是最大的孝。

庄子说,尊敬双亲,力尽义务,容易做到;眷恋双亲,出自内心,难啊。眷恋双亲,也许容易做到;虚静恬淡,忘亲忘爱,难啊。忘亲忘爱,也许容易做到;让双亲也恬淡,忘了我,难啊。让双亲忘了我,也许容易做到;要我兼忘天下人,那才是真难啊。兼忘天下人,也许容易做到;让天下一切人都恬淡,不颂我是圣人,根本忘掉我的存在,那才是难上难啊。睿智超脱的庄子,站在无为的哲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孝的六层境界,其哲学内涵可以说是对孝的最好理解。爱父母就是道,道是宇宙间最高的法则,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所以孝的最高境界就是忘记天下的存在,在我的心里,爱父母和爱我自己是一样的,我们已经完美地合二为一了。这就是孝的最高境界。

在道家看来,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让一切都顺其自然,别人做得很辛苦,你做得很自然,毫无勉强,孝顺也是一样。人每天都要呼吸,每天都要吃饭,孝顺父母也跟呼吸吃饭一样,好像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任何勉强。其实,人间的很多规范,都是先按照外在的要求去做,然后变成自动自发,从被动变主动,自然而然去做。庄子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具体怎么孝顺,只是提出了很高的境界,但这种境界最后还是要回到道,因为父母子女都来自于道,最后也都要回归于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