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物为春

(2025-05-13 16:16:00)
标签:

《静园散语》

《与物为春》

周霄山:

庄子思想中的无己、无功、无名,还有心斋、坐忘,都涉及人与物与人与己的关系。“与物为春”为安命之法,是处理人与物与人与己关系的准则。庄子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与物为春”也就是庄子认为:生命的出生与死亡、四季的运行轮转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作为个体的人,无法改变它;个人的贫穷与富贵、社会声誉的上扬与下降,取决于很多因素,有时候并不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就能够改变的。庄子把这些不能改变的东西统称为“命”。面对这样的“命”,庄子的主张是不要消极地去承受,而要 “与物为春”,也就是要用春天般温暖的情怀去接纳和对待我们不能改变的“命”。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思想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是充满生机的季节。所以,与物为春,也就是对人对物,都要对对方和善,给对方以春天般的温暖。这也是道家与世无争的一种表现,也就是在悟知了万物运转之道后,对什么都可以坦然地面对。

在庄子思想中,“与物为春”是重要的心灵体悟,在“与物为春”的心灵体悟中,人与物浑然一体,感悟生命的自由和喜悦,这是人与万物存在的本真状态。庄子认为,现存的人与物的关系,压抑了人的自由与个性,遮蔽了人的本真存在。“与物为春”的形而上基础是庄子的自然之道,而要达到“与物为春”的精神境界,需要“唯道集虚”的心灵工夫。庄子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也就是指空明的心境或清虚的精神境界。所谓“虚而待物”,也就是空明之心能涵容万物。而“唯道集虚”就是“道”会集于空明灵觉的心境。

“与物为春”也就是我们的内心如何去面对冰封的外在世界。“与物为春”是由内向外,这一内一外两个方面的统一构成了庄子的处世哲学。与物为春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在道家观念中,天地万物本为一体,人与万物共生共存,人与万物一样皆有自身的自然本性。而与物为春则准确地概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即人类应当顺应自然、效法自然,与万物一同享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与物为春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或生活哲学。它鼓励人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珍惜生命,与万物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人只有“与物为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体会其中的真、善、美,从而激发我们热爱生活的情感。与物为春的境界,意味着心中没有烦恼,也没有梦想,而是与万物相往来,达到一种神仙般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心永远是春天,永远年轻,永远充满喜悦。与物为春的境界,是天人相交,与宇宙的生命互相交接在一起,这就像庄子所说的接而生时于心者也,随时生生不已,心境永远像春天一样,永远常春。这种境界是我们生活的理想状态,当我们能够与万物相往来,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的心灵也就会变得如同春天般温暖和充满生机。

与物为春是庄子以“接而生时于心”描述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通过心灵与自然节律的共鸣,赋予万物以春意,从而超越主客对立,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是道家“无为”的体现,也是对生命本质的诗意注解。“与物为春”虽源于古典哲学,但其调和内外、滋养性灵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仍为缓解焦虑、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路径。通过顺应而不对抗、包容而不偏执地修行,可逐渐贴近庄子所言“成和之修”的理想人格。

“道”为万物本源,是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与物为春”聚焦于将“道”内化为“成和之修”,追求人与万物的动态和谐,以自然法则为最高准则。老子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庄子的“接而生时于心”以心灵感知万物节律,是一种不主宰、不干预的生存智慧。“与物为春”以“内葆之而外不荡”的德行为目标,通过平息内心波动实现与外界共振,以虚静为修养核心。庄子通过“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化解现实境遇对心灵的扰动。这种超越对立、回归本真的思维方式,构成了道家的精神追求。

《道德经》主张“天之道,利而不害”,倡导效法自然对万物的滋养,“与物为春”将之具象化,表现为“用温润的目光爱抚万物”,反对以人类为中心,主张万物平等共生。《道德经》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构建天人关系,庄子通过“接天地之灵气”,将自然法则转化为具体的生命体悟。

《道德经》将“德”定义为“道”的具现,庄子强调“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最高的德性应如流水般自然无形,通过内在修为达到“物不能离”。在现代浮躁的社会,《道德经》“汇气成韵”的调和智慧,主张致虚守静、以柔克刚,与“与物为春”消解戾气的方法,共同提供了对抗异化的精神。“与物为春”就是追求个体生命与万物的紧密联结,以“道法自然”而达到“天人合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未始有物
后一篇:无诤三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