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未始有物

(2025-05-11 15:59:59)
标签:

《静园散语》

《未始有物》

周霄山:

庄子说:“未始有物,至矣,尽矣、无以复加。”也就是,宇宙没有形成前,是空无一物,是尽头、开端,是认知的终极,也是万物的极点。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也是未始有物的观点论述,佛学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是言说这个极点。虽表述不同,但其指相同。庄子从“未始有物、未始有封、未始有是非、是非之彰”产生演化流变,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全面的说明宇宙的根本之源。

未始有物的意思是:从来不曾有万物存在过。为什么觉悟到这一点就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了?庄子是从永恒的角度出发。世间所有的一切,无论存在一年、十年、一千年……都有其期限。例如,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即使一切顺利,它也最多只有成百上千年的树龄。接着就是凋零枯萎,彻底消失,就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地球,一直是由恐龙主宰。据史料记载,恐龙存在于地球有一亿七千万年左右,六千五百万年前消失。即使这种生物有如此长的生存时间,在今天看来,不也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吗?因此,未始有物代表一种虚无的观念,肉眼所见的一切皆虚无。当有人觉悟到世间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存在过,就代表他已经悟知是永恒了。

庄子认为,宇宙有一个开始,但在开始之前,应该有一个还没有开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之前,还应该有一个连开始也没有的阶段。同样,宇宙中有了万物之后,也应该有一个没有万物的阶段。在这之前,还应该有一个没有无也没有有的阶段。在庄子的哲学中,未始有物意味着一开始是没有任何具体事物的。事物是逐渐形成的,并在形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庄子的宇宙观强调了事物的相对性和变化性,提醒我们不要过于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要用一种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世界。

宇宙万物充满变化,它的本质是虚无的。那么本质如果虚无,现在为什么可以存在?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为什么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庄子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就悟道悟知了这一点,“未始有物”,也就是万物并没有存在过。为什么说万物没有存在过?也就是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今天存在的东西,过去可能不存在,未来可能也不存在。我们人今天的存在也是暂时的、过渡的阶段而已,我们如果从生前死后来看,每一个人也确实不存在。所以,庄子说,人的最高智慧就是悟知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过程,悟知了从来不曾有万物存在过。

人活在世界上,有生老病死,自然界有交替荣枯,这一切最后都会消失。因为凡变化者皆缺乏稳定的基础,只要有开始就会有结束。只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是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无处不在的,那就是“道”。“道”是万物的根基,自本自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一个整体。人活在世界上,虽然只有短暂的生命,虽然处处受到限制,但只要领悟了“道”,也就悟知了一切。所以,人只有一条道路可以走,就是设法体悟“究竟真实”的东西,也就是设法体悟“道”。

怎样才能悟道?庄子的建议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也就是,摆脱肢体,除去聪明,离开形骸,消解知识,同化于万物相通的境界。做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也就是,身体如同枯了的木头,心智如同燃烧后冷掉的灰。也就是没有欲望和执著了,完全不受外物的干扰和影响了,求得心灵的平静和自由。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修行,一步步地放弃、排斥、超越人间的各种欲望,对生命的限制—一加以突破,到最后把生命转化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时,人就能逍遥游于天地之间,与“道”合一,永恒常在。

道家思想从古至今就特别注重,所以,道家传承的修炼理法,在历代传承中,往往都推崇修真的理念。实际上,的东西不用修,它就在那里,是客观世界最现实的存在,只不过在人的头脑中过滤后,再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与事物的本真相去甚远了。为什么会这样?这与人内在心灵世界从小到大,形成的思维模式、认知模式、行为模式是有关系的。有些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人事,让其在心灵本底上蒙上了一些世俗的污垢,导致其认知出现了偏差和错误。致使人的内在思想认知出现了偏执,形成了对客观世界的偏执认知。当人处在偏执认知的时候,其内在的思维就会被这种偏执认知所影响,进而形成看待客观世界以偏概全,以内在的本能和情欲为主观依据认知客观世界,评判客观世界,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作出与客观世界相悖的想法和行为。

庄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提出我们认知客观世界,要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也就是,不用我们的小聪明,不用我们常态的思维,去认知客观事物的本质。而是要用不分别,平等观,合乎万事万物本真之理的思维模式、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若能如此,就是此之谓以明。所谓以明,就是超越常态思维,进入超常思维,达到了见独开悟的大智慧觉者的状态。这时,我们也就能够悟知什么是未始有物,也就能够悟知一切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