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人不病

(2025-05-07 10:56:00)
标签:

《静园散语》

《圣人不病》

周霄山:

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知不知,尚矣”,也就是,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能够认识到自己有所不知,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这就是自知之明的重要性,即一个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这种谦逊的态度是值得赞扬的。“不知知,病也”,也就是,不知道自己实际上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一种病态。也就是那些不懂装懂、自欺欺人的行为,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很糟糕的。“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也就是,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圣人没有这种病态,是因为圣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将其视为问题。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们能够自我反省,识别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也就是,只有那些认识到自己问题的人,才能真正避免问题。这是一种自我修正的过程,通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从而避免陷入错误。

老子这里主要是谈悟道和没有悟道的区别,把人性的弱点指了出来。很多没有悟道的人就可能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夸夸其谈,老子认为这是一种病态。而真正悟道的人,知道自己还有不足,始终保持着求知的精神。即便他已经知道了,也会保持虚怀若谷,谦卑低下,不会刻意表现出已经知道了。能够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圣人没有毛病或缺点,是因为他承认不足与缺点,敢于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自己。人非完人,孰能无过,谁能没有缺点?最重要的是承认缺点,敢于改进,善莫大焉。老子所说的不病可理解为心理上、思想上的不为外物所蒙蔽。所谓自知者明,也就是人内心光明纯净,不被外物所扰。

世界上的知识博大精深、浩渺无穷,世界上的事物也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如果止步于前,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就是离灾祸不远了。保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不断自我提升,不断进步,这才是求道的精神。能够清楚自己有很多不了解的东西,这是一种境界。客观世界总在不断地变化着,日新月异,而我们的认知,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客观世界的改变,不断地颠覆着我们的认知,我们如果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那么就能够量力而行。懂得遵循规律,遵守法则的人,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能够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停止执着妄想,不自以为是,不胆大妄为,一切以客观规律和事实为依据,提升自己,能做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样就能够与大道同在。

通观《易》,不离变,事物永无休止地运动,就是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变化。参透《易》,方能敬畏生命,敬畏生命才会敬畏疾病。敬畏生命和敬畏疾病的人才能不得病或者少得病。所谓敬天畏人是也。什么是天?自然规律之谓天,自然法则之谓天。而天运无常,唯有德者居之。什么是有德?顺应自然规律和尊重自然法则的人可称有德。《道德经》阐释了两个字,有和无。《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窍,常有,欲以观其妙。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什么老子反复论述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因为有和无是在反复循环中不断变化,生生不息的。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修行的本质就是修自己,给生病的自己治疗好。始终如一无我则是药方,怎么做就是根据自身情况,只要一直是诚于自己的真心,并真心地为了他人。是以不病,就是圣人在生活中始终认为是自己的错,自己没做好,所以一直在找自己的原因,一直在不断地改正,所以最后就圆满了。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体会所得,所谓包容、真善、功德等等,都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收获的,最后才是真正理解了所有人,心中包容天地万物一切。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智慧的人没有缺点,是因为他早已把问题当作问题,而且已经在想办法解决了。“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正因为把问题当作问题,已经在想办法解决问题了,这就能够消除祸患了。老子的这句话强调要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也就是,高层次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层次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低层次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也就是,我们知道得越多,也就越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越多,这样,我们就不会骄傲自满了。我们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去要求自己。

在老子看来,真正领悟之精髓的圣人,不会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这是虚心的求学态度。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老子告诉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所以,老子认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我们若能够真正理解到自己所不知的界限,便达到了智慧的巅峰,若能洞悉天道的运行,同时了解人世的纷繁,那便是至高的智慧。这种智慧源于天道的自然赋予,也依赖于我们的悟道得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中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