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心是道

(2025-03-22 17:23:37)
标签:

《静园散语》

《无心是道》

周霄山:

无心是道,无心其实是说我们的心超越了所有二元对立的境界。比如,圣凡、善恶、美丑、大小这些对立的概念都不存在了。也就是,我们的心放下了所有的执念和偏见,回归了最本真、最纯净的心灵状态。无心的过程就是修道的过程,当我们断除了妄想分别心,证入了原本就没有妄想心的境地,这就是道。即是离其妄心,真心不动,所谓无心就是离开一切妄想心,那个真心本来就没有动过。若乃无心,自然合道,也就是,真正达到无心,这自然就是道。

我们修道则是要离这个心缘相,就是把现有心里思想的境界,让它能够不起。离开了心缘,我们才能初步地明心,见到自己的心量。心量分为十种:一是眼识心,二是耳识心,三是鼻识心,四是舌识心,五是身识心,六是意识心,七是末那识心,八是阿赖耶识心,九是多一识心,十是一一识心。离心缘相,就是要我们离妄想心、攀缘心,这些心的现象离开了,自性的本体就呈现了。自性的光明是本有的。甚深真体,非余境界,这自心的本体,也就是成佛成道的本体,没有境界,有一个境界都不是。那么它到底有没有境界?有境界,它自己本身是境界,也就是唯自所依缘为境界,反过来说,一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一切至真、至善、至美的,都是它的功能、它的境界。一一识心是所谓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无心是道,是一种超越形相、因果和执着的境界。它告诉我们,心灵的真谛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在的自由和纯净。心无形相,也就是我们的心灵没有固定的形状或形式,不像物质世界中的物体那样有固定的形态。心是无形的,但它却能以各种方式显现出来。就像镜子能反映万物,我们的心也能反映万物的本质,但本身却无形无相。心无因果,也就是指心灵的本质,它无形无相,因此不需要遵循因果规律。因果规律适用于物质世界,但对于心灵来说,它自然地与因果相和谐,但又不受因果的束缚。就像镜子能清晰地反映事物,但镜子本身并不受事物的影响一样,我们的心也能清晰地反映万物的本质,但本身却不受到任何事物的束缚。心无筋骨,这里的筋骨指的是我们的执着和贪爱。凡夫常常执着于身体的舒适和物质的享受,但这些都是无常的,会带来无尽的痛苦。当我们超越这些执着和贪爱时,就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宁静。就像浮山法远禅师的诗所说:来时无物去亦无,譬似浮云布太虚。抛下一条皮袋骨,还如霜雪入红炉。当我们化尽身见之邪气,心如霜雪在红尘火炉中化尽时,就能体会到无心的境界,这就是道。

无心是道,是一种超越形相、因果和执着的境界。它告诉我们,心灵的自由和纯净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在的解脱和超越。当我们真正领悟到这一点时,就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宁静。平常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人人知晓,生活就是吃饭睡觉,却吃出心事,睡不安席。恰如一阴一阳之谓道,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是最难行之事。之所以难,背后有缘由。缘由在于,并未理解什么是简单平常。世事无非这般,所有的发展探索历程,不过之于事物的理解过程。当诸多事物被理解了,便不再成为阻碍与挑战了。

古人有云,有心即有贼,有心为滞碍,因为落在一个字上。有即是实体,实体为阻碍,阻碍则不通,不通而违道。比如,同样一堵墙,不缘起的名相,即不觉有阻碍,甚或成为妙风景;当认为有一堵墙时,即心烦气躁,想拆掉它,所谓贼心生,为称心快意。从初心之有处修;重复初心,随而成就平常心;心平到静极,从而无心。为了解这颗心是何物,必须认识到生命化育的根源处,太极处静,乾坤本无心无意。乾元一动,如初心起,从而化生万物,演变万法。

天地无心而化育,所谓生生不息;乾坤无生之心;而群生有生之意。因为有了的主观意识,便有了;有无相对,黑白相间,善恶、美丑等一系列概念,进而诞生了;彼此对峙的世间法出现了。因此,有了是非对错,有了争执,有了名利熏染,如此等等。一生中,还是某时某事,始终呵护初心,即是一心行此一事。往往人生有挫、情绪不定,或做事不成,大多源于中途改志;甚至,每时每刻心在变脸

大道至简,是心不变,尽在重复二字。溯其根源,重复二字,有妙理在其间。者为一,为一阳在初,贯穿始终。也就是,做任何事,遇到任何情况,始终回到初志中,始终回到初心里。无论何事,时时刻刻,回归初心,即是万法归一、大道归一,也就是大道至简本意。重复二字,揭示了天道玄机的人心大用之理。什么是大道至简?不过是万法重复。重复什么?重复运用初心。细思之,生活中哪一件事,不循重复之道?只不过,因为心乱如麻,将其复杂化了而已。以初心为基石,不论何时何地,不论万事纷纭,始终重复那颗赤子之心,重复多了,心就平了。如同湖面,虽有四季风,吹皱湖面,而心如水之性,水性不变,初心始终。在初心重复中,得到平静心。继续重复,心愈静,静到好似无了一般。重复成千上万遍,直至无须重复,有心处,也无心。回过头来看,人间道就是一场初心重复之行。遇事初心动;从初心到平常心,乃至进入无心地;无心处,即是道法无拘无束处。处之地,行之事,谁又能影响之心境?

什么是禅?禅是无心。希运禅师说: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前一句讲的是的佛性思想,是禅学的基础原理,后一句讲的是在这个佛性论基础上的禅的修行之道,如何修行?以无心为修。从源头上讲,这个无心与六祖慧能的无念有相同之处。但是希运又有新的解释,无心就是心如如不动,不妄动,不生有无心、长短心、彼我心、能所心、得失等分别之心,不生向外求索之心,希运说:“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无心就是究竟。

这个以无心为修的观点,禅门中一再倡导。最早这样讲的是慧能门下的一位弟子司空山本净禅师,他说: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马祖道一也有这个观点,僧问马祖大师:如何是佛?马祖说:即心是佛。又问:如何是道?马大师说:无心是道。有人问沩山灵祐禅师说:什么是道?灵祐说:无心是道。大慧忠杲禅师说:即心是佛,佛不远人;无心是道,道非物外。

身心本空,首先要领悟到我们的身心世界从哪里来?这首先要知道,我们的身心世界都是自性显现的。这个自性它是空的,是真空生妙有,本体是什么都没有的,本来无一物。但还有妙用,能生万物,从而显现了我们的大千世界。以及很多很多的烦恼,很多很多的变化,它其实一样也是我们自性的显现,所以烦恼即菩提,妄即是真,一切诸法都是自性显现。境界本空,我们知道了一切都是本性的显现,那为什么不开悟?为什么修不成道?是因为有无明,导致把这些境界都当真了,把大千世界、以及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妄念都当真了,认为它们都是实有的,然后就起了分别心,产生了一个取舍、对比、能所,这些就是无明。

智慧能够照破无明,这个智慧是什么?就是不把一切当作实有,不起心动念、不起分别、不对立、不取舍、不抉择,不要落在虚妄的感觉上,不要落在有相世界的那些变化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空中的花、水中的月。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虚妄的,甚至佛的形象、那些大师的形像、种种的语言、种种的修行方法、种种的境界,一概都是虚妄的。不可以在这里面建立、追求、等待、认为有所得。一旦有了这些思想存在,就是无明存在,就不会开悟见性。

《道德经》有圣人常无心的观点。这里的无心是指一种超脱于世俗之心、不受物欲所困的心态。圣人是超脱于世俗纷扰、内心宁静、无执无著的人。他们不受物欲所困,不为名利所扰,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这种无心的状态,使他们能够洞察世间真相,领悟大道之本质。做一个无心之人,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世俗的束缚、不被物欲所左右、真正地享受生命的美好和宁静。

无心修行是探寻修行的至高境界。无心,可以被理解为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即事物的本质和本能。当一个人能够以无心之态行事,依据本能做事,那么他的修行便达到了顶峰。在修行过程中,无念与无心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无念,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强制自己远离尘念的修行方法;而无心,则因悟道而自然远离世俗,自觉地依据本能行事。显然,从修行的效果来看,无心更为优越。事实上,单纯通过无念的方法很难修得正果,比如那些终日念经的僧尼和信众,甚至一些终日打坐的高僧,他们真正悟得佛的真谛了吗?相比之下,像慧能六祖那样的顿悟者,则能无心而动,一举融入自然之中。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无心,恰恰就是顿悟的体现。它超越了法地、法天、法道等修行阶段,直接达到了法自然的最高境界。然而,这种无心状态往往只出现在极具悟性或天遇良缘的人身上。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甚至连法地的阶段都难以达到,更别提法自然了。尽管如此,人们也可以将无心修行理解为一种放下一切、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状态。这种理解虽然与顿悟后的无心状态有所差异,但已经相当接近了。它更符合普通人的理解,可以被视为大众修行中的一种高境界。

无心,才能在天道的道法自然轨道上运行,才能符合自然规律地轻松显化结果。有心,就成了心机和人为,这就背道而驰了,所以我们才会累,才会形成大量的空转空耗。这个时代,太浮躁太功利,我们以为浮躁就能尽快梦想成真,以为功利就能实现自利。其实,浮躁的背后,是匮乏和缺失的信号,这个能量频道,必然是偏离宇宙大道的,所以越想要,越是得不到。而功利的背后,则是自私自利的信号,这个能量频道,是颠倒宇宙的因果法则的表现。宇宙的因果法则是:先无我,才能有我,利他而后才能自利。不必追究意义,也不必在意结果,跟随生命和灵性的引导,带我们去哪,我们就去哪,全然地去安住于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就好,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已经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这本就是生命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斯宾诺莎的神
后一篇:明象位立德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