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不见的手与无为而治

(2025-03-10 10:56:19)
标签:

《静园散语》

《看不见的手与无为而治》

周霄山: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他用这个隐喻来描述市场中无形的力量如何通过个体的自利行为,自动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也就是,每个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看不见的手其实反映了市场机制的核心原理:供需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会通过价格信号自发地调节。价格的波动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使得资源配置趋于最优。

看不见的手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理论,更是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体察。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个理论,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同时也认识到市场和政府在现代经济治理中的相互作用和协调。看不见的手是早期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体现,认为市场是万能的,政府不干预经济,对市场采取自由放任原则,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经济发展。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席卷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大量失业,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自由市场经济的神话破灭了,那只看不见的手好像失灵了。人们发现,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并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繁荣,依靠市场自己走出萧条、走向复苏,需要漫长的时间。这时,英国人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国家要用财政政策干预和调节经济,这就是著名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也就是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加息、降息等手段,用一只看得见的手去对抗那只看不见的手

虽然看不见的手可以在许多情况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并不意味着自由市场是完美无缺的。市场也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和缺陷,例如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和市场失灵。因此,现代经济学家往往强调在特定情况下对市场进行适度的监管和干预,以确保市场稳定和公平,强调市场和政府在经济中的相互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仅在平稳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发挥其效用,而无法自我保证市场的稳定。健全的法治和透明的信息流通是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但这些并非市场自身所能掌控。经济学界一直存在观念之争,一部分经济学家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反对任何干预,而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则认为市场与政府应相互配合。然而许多经济学家忽视了一个事实: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规律的学科,其动力源自人,而非自然。既然经济学的动力源自人,那么其稳定性就不如自然规律,因此干预是必要的。近百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也表明,看不见的手并非万能之手。在群体性人心浮动的情况下,市场可能会出现剧烈波动甚至崩溃,看不见的手也可能因此而失去作用。因此,在经济危机等特殊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和稳定性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实际上,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其实是来源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老子早在二千六百多年前就说过:“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也就是,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也就是,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也就是,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学思想并非独创,而是来源于法国经济学家魁奈,那么魁奈的经济学思想又是从哪里学来的?魁奈的经济学核心思想其实是脱胎于老子《道德经》的治国理念。英国人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东方来源》中指出:魁奈思想当中有很多概念受惠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无为概念翻译成法文的“自由放任。生活在18世纪的魁奈通过传教士接触到了老子的《道德经》,读过之后深受启发,于是在1758年把无为这个词翻译为自由放任1765年,亚当斯密为了写一部关于经济学的著作,专程来到巴黎拜访了他,之后,《国富论》问世,经济学领域中的那一只看不见的手才从此震惊并风靡欧洲。

由于中国后来渐渐衰落,欧洲崛起称霸世界之后,西学一家独大,所以往往会将某些先进的思想理念据为己有,标榜成自己的独家发明,故意抹去其学术上的中国来源,一直都很少有欧洲学者愿意诚实地承认这一点。其实,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就是来源于老子的“无为而治”。英国哲学家克拉克就认为,现代经济自由市场原理的源头不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是老子《道德经》的“无为而治”。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无为而治”是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概念之一,也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也是后世学者研究和解读最多的概念之一。道家老子思想的治国之道比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早了将近二千年。不过,由于亚当斯密的思想层次还不够高,所以对于老子“无为而治”这个形而上高层次的思想概念领悟的层次还不够深,因此,后来才会出现看不见的手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之后又不得不再出现了一个看得见的手

 “无为而治”其实不是“自由放任,而是“遵循规律”,也就是“无为无不为”。无为并非就是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看似不为,实际上是一切都,它更强调在有为的过程中不留痕迹,因此,常被看似无为。但无为的真正内涵实际上是无所不为。也正是因为无所不为,管理者才能达到洞观一切,做到面面俱到,最终才会升华成看似无为。只有做到这个程度,才能算是无为的境界。这就好比西方经济学里说看不见的手,看不见并不代表无所作为,什么都“自由放任,任由发展,而是强调管理者撑控全局,洞若观火的领导能力。以企业的管理为例,无为而治在企业管理当中并不只是强调团队中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最大限度发挥,而是要求管理者要顺势这种能动性,也就是说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有启发、引导、掌控、平衡这种能动性的能力,让其往有利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就不是真正地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并不是说因为无为而天下自治,而是有为而达到治天下的目的。只是这种有为看似无为而已。另外,也正是因为看似无为,才能避免成为目标,也避免了漏洞的出现。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其理论基础是看不见的手,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而计划经济便是市场经济的对立面,称之为看得见的手,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现在形成了偏见,认为计划经济干预市场,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但计划经济有其强大之处:能够让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可加快工业化进程。纠正市场失灵。因此,计划经济不是效率低下,而是有它的优势,关键是看怎样正确地运用。

道家老子思想的“无为而治”,并非指管理者什么都不做,而是强调顺应自然、减少干预,让人民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下生活。管理者不应过多地干涉民众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而应保持宽松和自由的社会环境,以达到清静无为而天下治的效果。道家老子思想重视顺应自然规律,强调人类应当遵循天道,强调“法天而行”,认为治理国家应当仿效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以获得持久稳定的社会秩序。这种思想也体现了对天地、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道家老子思想强调管理者的道德修养,主张以道德教化为基础的政治治理。其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的根本,管理者应当以身作则,以德服人。这种思想表现在治国理政中对道德的重视。道家老子思想有着民本的观念,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管理者应当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减少对民众的干预,力求民众的生活安定富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持经达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