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与无为而治
(2025-03-10 10:56:19)
标签:
《静园散语》 |
《看不见的手与无为而治》
周霄山: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他用这个隐喻来描述市场中无形的力量如何通过个体的自利行为,自动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也就是,每个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看不见的手”其实反映了市场机制的核心原理:供需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会通过价格信号自发地调节。价格的波动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使得资源配置趋于最优。
“看不见的手”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理论,更是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体察。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个理论,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同时也认识到市场和政府在现代经济治理中的相互作用和协调。“看不见的手”是早期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体现,认为市场是万能的,政府不干预经济,对市场采取自由放任原则,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经济发展。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席卷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大量失业,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自由市场经济的神话破灭了,那只“看不见的手”好像失灵了。人们发现,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并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繁荣,依靠市场自己走出萧条、走向复苏,需要漫长的时间。这时,英国人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国家要用财政政策干预和调节经济,这就是著名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也就是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加息、降息等手段,用一只“看得见的手”去对抗那只“看不见的手”。
虽然“看不见的手”可以在许多情况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并不意味着自由市场是完美无缺的。市场也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和缺陷,例如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和市场失灵。因此,现代经济学家往往强调在特定情况下对市场进行适度的监管和干预,以确保市场稳定和公平,强调市场和政府在经济中的相互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仅在平稳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发挥其效用,而无法自我保证市场的稳定。健全的法治和透明的信息流通是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但这些并非市场自身所能掌控。经济学界一直存在观念之争,一部分经济学家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反对任何干预,而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则认为市场与政府应相互配合。然而许多经济学家忽视了一个事实: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规律的学科,其动力源自人,而非自然。既然经济学的动力源自人,那么其稳定性就不如自然规律,因此干预是必要的。近百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也表明,“看不见的手”并非万能之手。在群体性人心浮动的情况下,市场可能会出现剧烈波动甚至崩溃,“看不见的手”也可能因此而失去作用。因此,在经济危机等特殊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和稳定性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实际上,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其实是来源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老子早在二千六百多年前就说过:“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也就是,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也就是,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也就是,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学思想并非独创,而是来源于法国经济学家魁奈,那么魁奈的经济学思想又是从哪里学来的?魁奈的经济学核心思想其实是脱胎于老子《道德经》的治国理念。英国人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东方来源》中指出:魁奈思想当中有很多概念受惠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无为”概念翻译成法文的“自由放任”。生活在18世纪的魁奈通过传教士接触到了老子的《道德经》,读过之后深受启发,于是在1758年把“无为”这个词翻译为“自由放任”。1765年,亚当斯密为了写一部关于经济学的著作,专程来到巴黎拜访了他,之后,《国富论》问世,经济学领域中的那一只“看不见的手”才从此震惊并风靡欧洲。
由于中国后来渐渐衰落,欧洲崛起称霸世界之后,西学一家独大,所以往往会将某些先进的思想理念据为己有,标榜成自己的独家发明,故意抹去其学术上的中国来源,一直都很少有欧洲学者愿意诚实地承认这一点。其实,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就是来源于老子的“无为而治”。英国哲学家克拉克就认为,现代经济自由市场原理的源头不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是老子《道德经》的“无为而治”。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无为而治”是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概念之一,也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也是后世学者研究和解读最多的概念之一。道家老子思想的治国之道比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早了将近二千年。不过,由于亚当斯密的思想层次还不够高,所以对于老子“无为而治”这个形而上高层次的思想概念领悟的层次还不够深,因此,后来才会出现“看不见的手”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之后又不得不再出现了一个“看得见的手”。
“无为而治”,并不是说因为“无为”而天下“自治”,而是“有为”而达到治天下的目的。只是这种“有为”看似“无为”而已。另外,也正是因为看似“无为”,才能避免成为目标,也避免了漏洞的出现。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其理论基础是“看不见的手”,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而计划经济便是市场经济的对立面,称之为“看得见的手”,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现在形成了偏见,认为计划经济干预市场,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但计划经济有其强大之处:能够让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可加快工业化进程。纠正市场失灵。因此,计划经济不是效率低下,而是有它的优势,关键是看怎样正确地运用。
道家老子思想的“无为而治”,并非指管理者什么都不做,而是强调顺应自然、减少干预,让人民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下生活。管理者不应过多地干涉民众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而应保持宽松和自由的社会环境,以达到“清静无为而天下治”的效果。道家老子思想重视顺应自然规律,强调人类应当遵循天道,强调“法天而行”,认为治理国家应当仿效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以获得持久稳定的社会秩序。这种思想也体现了对天地、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道家老子思想强调管理者的道德修养,主张以道德教化为基础的政治治理。其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的根本,管理者应当以身作则,以德服人。这种思想表现在治国理政中对道德的重视。道家老子思想有着民本的观念,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管理者应当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减少对民众的干预,力求民众的生活安定富足。